宝鸡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中国历史上的周、秦王朝肇基于此,1949年正式设市,是省第二大城市。2014年年底,城市建成区面积87.22平方公里,人口82万人。
宝鸡地处西部内陆,自然环境相对恶劣,广大人民群众对绿色、生态的城市人居环境格外渴望。1999年,该市提出了建设生态园林城市的发展愿景。多年来,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始终将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作为城市发展最基本、最重要、最成功的民生实践,作为宝鸡建设关天经济区副中心城市的重要内容,作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抓手,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周密部署、统筹推进,形成了“两条林带、一片水面、城在林中、依山傍水”的现代化生态园林大城市格局。
创新体制机制 着力增量提质
宝鸡市着力环卫和绿化管理体制创新、加快园林绿化法制建设、注重园林绿化技术应用、建立完善资金投入保障机制,2007年起,在陕西省率先免费开放市区公园和公厕,严格执行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依法划定绿地绿线和河流蓝线,最大限度地增加城市绿量。2014年,城市建成区绿地率37.62%,绿化覆盖率40.34%,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2.27平方米,城市绿化水平位居西北前列。
一是公园、道路绿地大幅增加。在老城区、绿化薄弱片区相继建设了石鼓山公园、陈仓北坡公园、金台卧龙生态园、高新凤凰山公园等一批公园绿地,实现了公园绿地均衡分布,万人拥有综合公园指数为0.098;实施道路绿化改造提升,市区307条道路绿化普及率100%,道路绿地达标率80.88%,林荫路推广率85.64%。二是城乡一体大环境绿化成效明显。在连霍高速公路、西宝高铁宝鸡段和市区省道、国道沿线,借力“关中大地园林化”工作,宽幅林带全线贯通,形成“绿色长廊”;开展城市出入口绿化景观提升,新建了宝平路八里村游园、川陕路古弓鱼公园等精品游园绿地,城市各出入口面貌显著改善。三是大力发动社会增绿。从1986年开始,以创建园林式单位和园林式居住区为抓手,建成46个省级、516个市级园林式单位(居住区)。
管理严格规范 坚持生态优先
宝鸡精准落实“建设管控”。突出公园绿地管理规范化,推动节约型绿地建设,以深厚的文化积淀为灵魂,塑造城市人文特色,严格实施城市自然生态保护。在“中华第一古物”——石鼓发现地,依山建阁,就势造园,建成了中华石鼓园和宝鸡青铜器博物院;保护历史文脉,建设北首岭遗址公园,实施了金台观道教文化景区整修复建;对26处文物古迹和12处重点建筑划定保护线,按《城市紫线管理办法》依法管理;编制了《城市风貌特色专项规划》,保护城市周边的自然景观,形成了渭河、南山、北坡绿色长廊;市区南山北坡及渭河等河流通过“绿色宝鸡”建设、河道综合整治得到更加有效的保护,水体岸线自然化率100%;健全机构、完善规划,天台山、钓鱼台等国家、省级风景名胜区得到有效保护。
完善基础设施 领先西部人居
一是强化城市交通建设。高标准新建高新大道二、三期和虢潘路等10多条城市道路,加快背街小巷改造,城市道路完好率保持在98%。编制《宝鸡市城市综合交通规划》,加快慢行系统建设,建成市区渭河两岸16公里健步大道和公共自行车一期,方便市民“绿色出行”。启动“海绵城市”建设,编制了《宝鸡市城市排水(雨水)防涝综合规划》,市区新建区域实行雨污分流,对旧城区合流制的排水区域加快改造,建设了公园路等6处雨水泵站。严格管线综合审批,加快蟠龙新区等综合管廊建设,对建筑面积超过2万平方米的小区强制设计雨水收集系统。三是做好城市污水、垃圾处理工作。十里铺、陈仓、高新3个污水处理厂经过改造提升,全部达标排放,城市污水处理率95.6%。在长寿沟生活垃圾处理场、谭家坡建筑垃圾场规范运转的同时,建成红李沟垃圾填埋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保持在100%。四是加快城市棚户区、城中村改造。实施了北坡地质灾害治理、敦仁堡棚户区和光明村、代家湾等城中村改造项目,基本消除了建成区内的棚户区,棚改群众得到妥善安置,城中村改造按计划逐年稳步推进。截至2014年年底,市区建设各类保障性住房项目41个、49916套,住房保障率达到86.73%,保障性住房建设计划完成率连年保持100%。通过加强无障碍设施建设,形成具有特色的“宝鸡大社保”模式,提升了市民的幸福指数。
当前,宝鸡的城市品位得到提升,市民生态文明理念得到强化,人与自然更加和谐,绿色宝鸡、生态宝鸡、宜居宝鸡在关中大地上迎风起舞、激情唱响。 (责任编辑:建筑小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