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电商井喷至200多家
截至去年12月,全国钢铁类电子交易平台已近300家,占大宗电商总市场份额的27.6%。日前,业内人士援引某研究机构数据称,在“互联网+”的推动下,钢铁电商平台呈现井喷式发展。
实际上,早在被称为“钢铁电商元年”的2013年,钢企、贸易商、创投基金以及IT企业等就已经开始追逐这个“风口”。彼时,宝钢、首钢、邯钢、马钢、沙钢、武钢、华菱钢铁等钢企,钢联等钢贸企业或IT企业,均设立了钢铁电子商务平台。
时任工信部信息化推进司副司长的董宝青曾公开表示,钢铁业的B2B是所有生产资料领域B2B中“发展最快,最耀眼,也最快将走向成熟的一个行业”;他还预计,“在所有的工业行业里面,钢铁电子商务可能会走在最前面”。据悉,当时工信部跟踪的钢铁电商平台达30多家。
这一预测已成为现实,最近3年里,钢铁电商平台呈现井喷式发展,截至去年底更是增加至200多家,甚至有不少钢铁电商平台跨界到、化工、有色金属等领域。
钢铁业观察人士指出,钢铁电商近几年的迅猛发展,得益于钢铁行业供大于求、产能过剩的驱动。另外,钢铁贸易领域此前由于重复质押等现象而出现了贸易、物流体系的重构需求,再加上互联网技术、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共同推动了钢铁电商的发展。
据了解,去年中国大中型钢企实现销售收入2.89万亿元,同比下降19.05%;实现利润总额为亏损645.34亿元,陷入全行业亏损状态,而上年仅盈利225.89亿元。在钢铁全行业微利和亏损的背景下,发展电商以求生存、求突破成为一种行业趋势。
部分平台结束“烧钱”
在钢铁行业产能过剩的背景下蜂拥进入钢铁电商这一“风口”,且模式不一的各家钢铁电商平台,经历这几年的发展后,近况又如何?
证券时报记者综合多家钢铁电商平台的业绩发现,钢铁电商平台近几年交易规模普遍出现高速增长,部分钢铁电商平台跨界其他品种,并尝试国际化,也有部分钢铁电商平台告别了赔本赚吆喝的“烧钱”阶段,开始实现盈利。
上海钢联日前预告今年一季度业绩称,公司一季度净利润较去年同期扭亏为盈,预计盈利380万元 至480万元,主要原因在于控股子公司钢银电商平台的销售能力持续增强,形成了渠道优势,现货交易增值服务收入同比大幅增加;另外,钢银电商抓住钢材 市场回暖的契机,采取灵活的销售策略,加快了基础库存周转,增收创效。
而上海钢联此前披露的去年业绩快报显示,去年亏损达2.4亿元,主要原因在于公司加大对钢银电 商平台的投入,导致三项费用同比增加。另外,钢银电商平台为了满足客户对不同品牌、规格及型号等方面的需求,在全国多个销售区域进行全品类的扩充,形成了 一定数量的库存,而去年钢材价格快速下跌,导致其亏损扩大。
值得说明的是,钢银电商平台今年以来日寄售交易量呈现快速增长态势,而交易量是钢铁电商平台相互竞争的一个重要指标。3月7日下午,钢银电商平台当日寄售成交量已达14.6万吨,较2月29日的9.69万吨大幅增加50.67%。
涉足钢铁电商的贸易物流企业中,五矿发展去年年报称,公司已经实现电商平台的初步繁荣,其电商 平台去年全年累计交易量1350万吨,交易金额达330亿元。物产中拓则透露,其电商平台去年全年线上交易量达到533.8万吨,同比增长 124.29%;物产中拓还表示,公司2016年将继续完善电商平台,做大做强产业电商。
多家涉足钢铁电商的上市钢企业绩数据显示,这些钢企的钢铁电商业务规模均实现了增长。其中,马钢表示,去年公司拓展现货电商销售渠道,电商平台实现钢材销售40万吨;华菱钢铁称,旗下电商平台去年全年“O2O”自营钢材销量突破52万吨,同比增长 270%,同时,该电商平台去年实现35万元的净利润。
在上市钢企中,宝钢股份对钢铁电商业务的“下注”可谓最大。宝钢股份此前制定“一体两翼”的发 展战略,拟实施从制造向服务转型,通过整合公司和控股股东宝钢集团下属相关交易平台、技术服务、支付结算、金融服务和大数据分析等资源和业务,打造国内钢 铁交易和服务的综合性服务平台。
去年2月,宝钢股份会同全资子公司宝钢国际,与宝钢集团共同出资20亿元,发起设立电商平台; 去年11月份,为满足平台业务发展需要,宝钢股份和宝钢国际按持股比例现金增资,增资完成后,其电商平台注册资本达24亿元,宝钢股份和宝钢国际合计持有 电商平台的股权比例为51%。
宝钢股份2015年年报显示,其电商平台全年电商业务量888万吨,实现销售收入198亿元; 截止2015年末,电商平台总资产为39.6亿元,净资产为17.1亿元,全年实现净利润-1.6亿元。需说明的是,其电商平台已与15家银行签署战略合 作协议,获得合作授信额度超过1600亿元。 (责任编辑:建筑小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