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城市成为一块“蓄水海绵”
“海绵城市”是一块蓄水海绵
“‘海绵城市’就是指城市能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市城管委副主任康利君说。而在本质上,它是一种城市建设的思路。
据介绍,“海绵城市”的国际通用术语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即控制城市不透水面积比例,并通过充分发挥城市绿地、道路、水系等的作用,对雨水吸纳、蓄渗和缓释,最大限度减少对城市原有水生态环境的破坏。
“简单来说,‘海绵城市’就是让城市成为一块‘蓄水海绵’。”康利君说。据他介绍,“海绵城市”的主旨就是对雨水的收集和利用,即下雨时能有效地吸水、蓄水,并实现净水,需要时再将存蓄的雨水释放并加以利用,“不仅能缓解城市内涝,还能及时补充地下水资源。”
按照传统的城市建设方法,城市中大部分的地表都覆盖着不透水的水泥或沥青。有数据显示,市区二环路以内的硬化面积已达80%左右。出现降雨后,这些水泥和沥青地表,不能像土壤一样吸收水分,只能通过排网把雨水排放出去。
一旦城市排水能力低于降雨量,或排水系统出现问题,便会产生城市内涝,严重影响城市运转和市民生活。过去,为缓解城市内涝,只是单纯强化排水系统,希望在遭遇强降水时能快速排空雨水。
但按照“低影响开发雨水工程构建”思路建设的“海绵城市”,则是让我们城市的地表本身拥有部分吸水、蓄水、渗水能力,这样不仅能给城市排水管网“减负”,也能让城市在面对长时间的强降雨时,有更强的“弹性”。
据康利君介绍,“海绵城市”并非要建造一个新城市,而是运用全新理念来重塑城市功能,在提升城市排水系统能力的同时,充分发挥城市绿化水体、道路、建筑等对雨水的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最大限度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自然积存、渗透和净化。
比如,在居民小区建设中,可以在小区地下建雨水蓄水池,把楼房的雨水管道和蓄水池直接相连,将大部分雨水收集到蓄水池中,经过简单净化后可以用于小区花草树木的浇灌;在绿地建设中,可以建设成下凹式绿地,有利于雨水的收集和下渗。
每年可多蓄雨水1500万立方米
“如果我们能够按照住建部的标准建成‘海绵城市’,仅二环以内每年就可多吸收、利用雨水1500万立方米。”市排水管理处总工办主任张凯伟说,这将进一步缓解城市缺水的问题。
他算了一笔账:二环路内面积约100平方公里,也就是1亿平方米,按照年平均降雨量500毫米计算,二环内年降雨总量约5000万立方米。目前,能渗入地下的雨水仅占雨水总量的15-30%,即最多1500万立方米。如按照住建部的标准建成“海绵城市”,渗入地下的雨水至少要占60%,即每年至少要有3000万立方米,将比过去增加1500万立方米。
1500万立方米是一个什么概念呢?数据显示,民心河蓄满水的总量大约是200万立方米,也就是说多渗的这些雨水,可以蓄满将近8条民心河。
据市水务局有关负责人介绍,石家庄是一座严重资源型缺水的城市,年均缺水达10亿立方米。根据相关数据,石家庄人均水资源量仅有229立方米,不足全国水平的十分之一,世界水平的四十分之一。
据了解,全市多年平均可用水资源总量21.16亿立方米,但全市实际年用水量31.20亿立方米。而面对“雨水”这一难得的水资源,利用“海绵城市”,可以最大限度地留住雨水,补充地下水,让雨水在城市中自然迁移,形成低碳、循环、绿色、高效的城市生态。
市排水专家表示,建设“海绵城市”在石家庄这样一个严重缺水的城市非常必要,可以大量存蓄雨水,有效解决水环境、水安全、水资源、水生态四大问题。
特别是在水安全方面,目前主城区雨水管道多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建设,标准偏低;在水生态方面,我市地下水过量开采,已形成超采区。如果我市建成“海绵城市”,将有效解决这些问题。
城市建设已现“海绵城市”思路
2013年12月,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要大力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2014年12月31日,国家财政部、住建部、水利部启动了“海绵城市”试点建设申报。接着,国务院办公厅又印发了《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
石家庄能否被打造成“海绵城市”?虽然我市建成“海绵城市”还没有时间表,但近年来,我市在这方面已做了不少探索和努力。在城市的一些地方,都能看到“海绵城市”建设思路的影子。
前段时间完工的中山路雨污分流改造工程,便为将来收集、利用雨水奠定基础。而在近年来的道路改造中,所有的便道砖全部采用高效。在正定新区,一些主干道的慢车道采用了露骨料透水砼铺设;道路两侧建设了下凹式绿化带。
在市园林局采访时了解到,在今后的园林绿化建设中,也将融入“海绵城市”的建设理念。比如,目前已立项的滹沱河生态区、体育公园、太行大街绿化等多项工程。
在已开工的多项园林工程设计方案中,记者看到,在原有绿化的基础上,分别增加了渗井、雨水花园、湿地、下沉绿地、透水园路、植草沟等用于收集和利用雨水的设施,特别是渗井,在多个项目中均有出现。
据市园林局科技处副处长陈素花介绍,渗井是园林绿地收集、利用雨水的一种重要设施,通过渗井的井壁和井底,可以下渗、收集雨水,最大限度地将雨水留在绿地内,并在需要时提供给植物。
我们注意到,在设计方案中,“雨水花园”颇为新颖。陈素花告诉记者,雨水花园就是人工挖掘的浅凹湿地,水边可以种植等半水生植物。由于地势低于周边,雨水花园很容易将周边地面的雨水汇集,经植物和沙土净化后被土壤留蓄。
据了解,在降雨初期,就是刚开始下雨的那段时间落下来的雨水,由于溶解了空气中大量汽车尾气等,又冲刷了城市道路和房屋表面的污染物,所以污染程度较高,如果直接排入城市河道中,会影响河水水质。
而经过雨水花园里层层沙土的过滤,加上植物根系对污染物有一定的吸附作用,初期雨水中的污染物含量便可以被极大削减。
“‘海绵城市’的理念在外地的一些园林建设中已得到了应用。”陈素花说,比如武汉的园博会主会场。她说,武汉园博会主会场绿地面积176公顷,通过建设雨水收集、利用设施,实现了对雨水的“收放自如”,植物灌溉用水几乎不需外部调运,下雨时,可留住近七成雨水。
地道桥下将建大容量雨水蓄水池
除了在园林绿地内增加海绵城市的设施存蓄雨水外,城市中还有一个地方是雨水大量汇集之地。那就是每座地道桥下的雨水泵站。
由于京广铁路、石太石德铁路分割,我市市区大部分主干道都是下穿铁路形成地道桥,而为了排放雨水都建设了雨水泵站。
雨水泵站主要以一个数十立方米的雨水收集池为主,下雨后,路面雨水汇入雨水收集池,泵站再用机泵将雨水抽排进雨水管道排走。如遭遇短时强降雨,雨量超出泵站的设计能力,便会造成排水不及时,形成地道桥积水。
此次,在谈固北大街地道桥雨水泵站改建中,我市将融入“海绵城市”的建设理念,计划在泵站中增建一处2300立方米的大容量雨水蓄水池,以解决雨水的出路和综合利用的问题。
谈固北大街地道桥雨水泵站位于石德铁路南侧、谈固北大街东侧,原位置被石济客专占用后,本次改建向南进行迁移。改建时,融入“海绵城市”的建设理念,增建一个大容量的雨水蓄水池,容积是普通集水池的几十倍,蓄水能力得到大大加强。
同时,这个大容量的雨水蓄水池不仅能大量收集雨水,减少地道桥积水断交的可能,还配套建有雨水净化装置,待降雨过后,可以把收集的雨水进行初步净化处理,用于园林绿化、道路洒水、洗车等。
据了解,目前市在下凹式桥梁建设中,已广泛采用这种建设理念,在多座下凹式桥梁的地下增建了大容量雨水蓄水池,在减少内涝、保证城市交通安全的同时,又收集了大量可供利用的宝贵水资源,一举两得。 (责任编辑:建筑小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