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两千多年前,楚人在此筚路蓝缕,披荆斩棘,成就了“饮马黄河,问鼎中原”的春秋霸业。
光阴荏苒,沧海桑田,今天的宜城,正勇当基层深化改革的先锋,焕发出夺目的光彩,吸引着全国的目光:
2014年底和今年3月,宜城先后被列为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城市和全国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城市,成为全国首批试点中仅有的8个“双试点”县市之一。
11月28日,在召开的第一届中国新型城镇化高峰论坛上,宜城荣膺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国示范城市”称号,全国仅3个城市获此荣誉。
以2020年实现转移农业人口10.5万人为主要目标,宜城善于从群众关注的焦点、百姓生活的难点中寻找改革切入点,不墨守成规、敢闯敢试,推动顶层设计和基层探索良性互动,激活“人、地、钱”三大要素,开启了宜居宜业幸福宜城建设的新征程。
人往何处去
10年前,邬继新还在老家宜城市郑集镇护洲村种田,后来辗转到深圳、潜江等地打工。如今,他们一家三口在宜城市天舒纺织公司都有了稳定的工作,还买了套商品房,在市区扎了根。
从农村到城镇,从农民到市民,邬继新说,他期待的不仅仅是身份标签的转变,更是和城里人一样,享受均等的公共服务,幸福指数得到提升。“群众所盼,就是施政所向。新型城镇化,贵在突出‘新’字,核心在写好‘人’字。”宜城市委书记李诗说,宜城的新型城镇化核心是“人”的城镇化,既要有人口转移的“形”,又要有服务分享的“实”,让10.5万农村转移人口真正实现市民化。
如何让农民“进得来”?
宜城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积极推进户籍制度改革,以合法稳定住所(含租赁)为唯一条件,全面放开城镇落户限制。
如何让农民“留得下”、“过得好”?宜城推进“零门槛、全覆盖、无差别”的城镇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在“子女教育、就业创业、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住房保障、其他权益”等6大类22项城镇常住人口权益保障上依法有序破除户籍籓篱,农业转移人口可根据个人意愿和经济状况,自主选择户籍身份是否转换、迁移落户地点以及参保类型和标准。
就医均等化,组建覆盖市、镇、村的三大医疗集团,创新诊疗方式。“先诊疗后付费”、“分级诊疗和双向转诊”,让农民不出家门,便能和市民一样享受到同等质量的医疗卫生服务。
农民工随迁子女享受城市居民同等受教育权利,实施义务教育“三年计划一年完成”工程,涵盖高中的12年免费教育逐步实施。
定期举办招聘会,免费为农民培训,设立创业基金,让农民就业创业畅通无阻。
扩大住房保障范围,将公租房延伸到乡镇,公租房向常住人口全面放开。
目前,宜城市农民工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实现100%全覆盖、城镇常住人口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达到99.92%、城镇常住人口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达到99%,均已达到或超过《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20年目标。
地该怎么种
12月3日,宜城市鄢城办事处楚城农机专业合作社院内,近20台大小农机依次排开。合作社理事长丁国红介绍,他们为周边4个乡镇5个村提供播种、育秧、收割、烘干等机械化服务。
30岁的周成就是操作这些农机的驾驶员之一,他称自己是职业农民。周成本是附近木渠村五组农民,除了把自家的17亩地流转给合作社获得一份稳定收入外,他在合作社还有一份月薪2700元的工作,周成对现状很满意。
宜城是农业大县,农业资源丰厚,享有“鱼米之乡”、“农业小胖子”美誉,是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市。在新型城镇化的进程中,保证“地有人种、种得高效”是不得不解决的问题。
那么随着10.5万人逐步城镇化,谁来种地、如何种地?
丁国红认为,一家一户为主体的分散经营模式,已难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家庭经营必将由小规模逐步走向适度规模、专业化方向。“一切从维护群众的切身利益入手,通过以家庭农场为主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以农机(技)合作社为主的社会化服务主体培育,用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助推新型城镇化。”宜城市市长郭静介绍,宜城着力发展特色型、科技型、生态型、品牌型、创汇型农业,重点扶持发展种养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抓基地、兴产业,加强土壤改良和结构调整力度,促进农业转型升级,释放农村剩余劳动力。
今年,宜城新发展专业合作社123个、家庭农场469家,全市农业专业合作社达465家、家庭农场达988家、襄阳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达63家。
与此同时,宜城把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已在农村稳定就业的农民培养成职业农民、现代农民,使他们和家庭成员通过种植、养殖业,过上相当于城市家庭的生活。
在此基础上,宜城通过当地农业资源与文化、旅游资源和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初步形成融合特色种养、产品开发、休闲观光等为一体的新型经济业态,加快了人口转移与聚集。
钱从哪里来
据专家测算,宜城实现到2020年全市转移农村人口10.5万人的目标,人均成本为15.78万元,总成本157亿元,涵盖义务教育、就业创业、社会保险、社会服务、基本医疗卫生、住房保障、城市建设维护、公共服务管理等8类支出。
这是一笔巨大的投入,钱如何筹?
积极探索多元化可持续的城镇化投融资模式,一方面积极争取农发行、国开行等政策性及其他金融支持,另一方面积极探索PPP融资模式,策划中医院迁建、鲤鱼湖大桥暨滨湖观光带等9个PPP项目,总投资15.37亿元。
积极稳妥推进农村宅基地改革,增加农民资产性收入。目前,整体试点方案已获国土资源部批复,宜城第一批8个试点村(社区)改革工作也已全面展开,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宅基地制度改革涉及10.66万户家庭,农民的房屋和宅基地确权登记后,可以节约出超过5万亩土地,以此盘活农村资金、资产、资源,实现农户和金融的有效对接,构建多元化、普惠制、可持续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为农村经济发展“输血”。
老百姓在城镇有稳定的工作,才会有在城镇生活居住的原动力。宜城扛起工业大旗,让工业化致富农民、产业化提升农业、城市化带动农村。
通过实施主导产业倍增计划,建设工业园区,做大经济开发区、做强精细化工产业园、做实水晶产业园区,打造工业经济走廊,推动产城融合,一系列举措让粤宜高科等一批产业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纷纷落地生根,建立了农产品深加工、水晶加工、机械电子、精细化工、纺织服装五大主导产业,吸纳了数万农民进入工厂,大量农民实现华丽转身,成为产业工人。
农村怎么建
“小河是我家,不比城里差。”12月6日,正在进行楚风楚韵民居改造的宜城市小河镇新华村村民陈顺友告诉记者。他打算将房屋进行装修后,打造特色农家乐。陈顺友的话道出了小河镇人民对未来的无限憧憬。
国家新型城镇化示范镇试点,为小河镇带来了新机遇。当前,小河镇一方面加强镇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承载力,另一方面以小河新港产业园和新华、朱市片区建设为载体,发展镇域经济,推动产城融合,让农民实现家门口的城镇化,就地变市民。
通过扩权强镇,增强服务力。搭建乡镇综治联动中心、信访维稳中心、便民服务中心、社会保障中心、行政执法中心“五心合一”平台,通过委托授权、延伸机构、整合职能和资金等方法,在行政审批、项目建设、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等方面,赋予乡镇更大的空间和权限。
面对进城务工人员不断增多、农村人口数量持续减少的实际,宜城吸取其他地区“赶农民进城上楼”的教训,适时将“城郊村向县城集中、周边村向集镇集中、边远村向中心村集中”,全力打造“风貌古朴、功能现代、产业绿色、文明幸福”的美丽乡村,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逐步推动农民和市民享受平等的待遇、实惠和文明生活。
让乡村更迷人。将城区和乡村纳入统一保洁范围,建设多个乡镇垃圾中转站,率先在省建立市、镇、村、户四级城乡垃圾处理体系,让乡村变得更干净、整齐、畅通。
让生活更便捷。积极探索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融资模式,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市功能。提速城乡路网建设,全域实现村村通客车,形成了“内网外环、内通外畅”的道路系统。全域推广天然气等清洁能源进企入户,将自来水铺设至农村。
后记:2015年是宜城深化改革的开局之年,他们推动顶层设计和基层探索良性互动,更加精准地对接发展所需、基层所盼、民心所向,不仅打造了基层深改的宜城样本,更获得群众一致点赞。
基层深改是篇大文章,宜城起了个好头。站在“十三五”的新起点,宜城提升的步伐从未敢歇息,更多的精彩还在后头,我们拭目以待。
新型城镇化·宜城目标:
到2017年,取得“四大成果”:小河镇新型城镇化示范镇通过国家验收;全市转移农业人口7.5万人;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工作全面完成,形成可推广、可复制的经验;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通过国家中期评估。
到2020年,完成“四大任务”:全市转移农业人口10.5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6.1%;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万美元;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形成可推广、可复制的宜城经验。
新型城镇化·宜城经验:
一是坚持顶层设计原则,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在做方案规划时反复研究、反复论证,为改革打好基础。编制《宜城市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规划》、《农村宅基地改革试点实施方案》等方案规划时,先后多次召开专题会、论证会,先自上而下、再自下而上,反复征求各方面意见,既走出去考察学习,也邀请专家团队论证,切实增强方案的可行性、科学性和操作性。
二是尊重人民首创精神,所有的方案都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和建议,及时总结群众创造的新鲜经验,充分调动群众参与改革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改革是为了老百姓而改革,所以大家必须劲往一块使。
三是搞好试点中的试点,一步一个脚印,不贪大求全,禁急功近利。通过点上试验成熟,取得经验后,再全面推开。基层深化改革直接触及群众的切身利益,因此决不能在百姓的身家性命上出现大面积失误,一旦出现就无可挽回,沦为历史和人民的罪人。
宜城新型城镇化·大事记
1.2014年12月29日,宜城市被确定为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城市,成为湖北省内唯一被确定为试点城市的县级市。
2.2015年1月16日,宜城市召开市委五届七次全会,确定以新型城镇化为引领,突破性发展工业经济,全面开创宜居宜业幸福之城建设新局面;7月31日,宜城市召开市委五届八次全会,确定坚持改革创新、奋力转型跨越,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步伐。
3.1月20日,宜城市成立新型城镇化建设领导小组;次日,宜城市聘请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专家组编制《宜城市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规划》;22日,宜城市印发《关于进一步深化国家新型城镇化试点专项课题研究工作的通知》,启动建立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等9大专项研究课题。
4.3月1日,《宜城市小河镇国家新型城镇化示范镇试点方案》通过湖北省财政厅组织的专家评审并报送财政部备案;6月11日,宜城市小河镇被确定为全国第一批国家级建制镇示范试点,同月,宜城市启动小河镇新华片区、朱市片区项目建设工程;10月中旬,宜城市启动小河现代农业示范园建设工作。
5.3月,宜城市被确定为全国农村宅基地改革试点县市,成为全国首批试点中仅有的8个双试点县市之一;7月13日,《宜城市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实施方案》获国土资源部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三项试点工作领导小组批复;20日,出台《宜城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实施方案》,确权登记工作在8个试点村开始全面展开。
6.4月13日,宜城市《关于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实施意见》出台;4月18日,宜城市《2015年新型城镇化重点工作任务分解方案》出台,按照“六个一批”分成六大内容,细化为30项重点工作;6月2日,宜城市印发《关于鼓励镇(办事处)开展基础设施建设的通知》、《关于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社会化服务主体进行重点扶持的通知》;11月6日,宜城市研究制定《宜城市居住证管理实施办法》、《宜城市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意见》,明确城镇常住人口6大类22小项权益保障。
7.5月24日,《宜城市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规划》通过专家评审,专家组一致认为《宜城市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规划》课题研究定位准确、思路清晰,与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综合试点相关要求及宜城市实际情况结合紧密;7月8日,《宜城市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规划》经宜城市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六次会议审议通过,并实施。
8.6月9日,宜城市启动张自忠将军纪念馆及烈士陵园改造项目;8月26日,宜城市张自忠将军纪念园第二次修缮完成;7月20日,宜城市启动板桥店镇十里长山骑行风光带配套设施建设及罗屋村房型改造项目;9月5日,襄阳市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暨“缅怀抗战英烈诵读抗战家书”活动在宜城举行。
9.11月28日,宜城在第一届中国新型城镇化高峰论坛上荣膺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国示范城市”荣誉称号。 (责任编辑:建筑小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