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好历史建筑的前提是集中产权
市民包先生印象中对虹桥镇吴宅村的一处西式洋楼念念不忘,当他带儿子来到洋楼参观时,惊讶地发现洋楼被蓝色铁棚包围,屋顶有铁广告架残留,楼内成了加工小作坊。作为一处历史建筑,洋楼的现状让他非常伤心。
吴氏洋楼的遭遇代表了眼下诸多历史建筑的光景。笔者月前偕友人参观过北閤村的那几座著名的老民居,那倾斜颓废的老墙、屋檐、窗台、台门,一如还住在屋内寥寥数名佝偻着身子的老人,令人唏嘘不已。
要保护历史建筑,遇到的第一个问题,恐非保护手段,而是产权。乐清现存有价值的历史建筑,大多为当时的大户人家所建,如吴氏洋房,为当时该村的一吴姓大地主造。经过上世纪五十年代初的土改后,这些大房子分到了几户甚至几十户人家手中。当人住在其中时,尚注意维修保护,而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新房子如雨后春笋,这些老房子的实用价值式微,渐被离弃。没人住的房子就如没魂之舍,破败加速,但产权剪不断理还乱,遗留成为今天保护的瓶颈。
从报道看,吴氏洋房更有特殊性,它后来一直姓公了,作过驻军驻地、办公房、校舍,现在归4个村所有。公房的弊病谁都一清二楚:名义上谁都对它拥有主权,实质上谁也没有,也就不承担监管维修之责。吴氏洋房遭受的破坏性更大:学校从它搬出来后,“有些人不爱惜老宅,洋房里的木板、屋顶、木窗户烂的烂、破的破,没有得到妥善保护”,而这些构部件,最能体现历史建筑的建筑艺术精髓。
说起历史建筑,有一种说法认为中国人缺乏对历史的敬畏,喜新厌旧,喜欢拆旧建新。这有道理,意识决定行为。但我们也看到,现文化意识日渐复苏,社会大众已经认识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和价值,沧桑斑驳比光鲜亮丽更有味。历史建筑要得到妥善保护,核心在于应当承认“有恒产者有恒心”,可以制订法规,让历史建筑产权尽可能集中到更少的户主手里。在历史建筑权益边界清楚,保护法规实施起来就会收到明确的效果。这个道理,三十多年前就被小岗村那张按满了红手印的纸揭示了。
如果一时无法突破产权制约,建议采取租赁、认领,创新历史建筑保护与开发模式,利用市场的力量保护好历史民居,如改造成民宿、茶座、咖啡馆等,满足市民的怀古需求。或利用政府力量改造成民俗博物馆、群众文化设施、民俗文化旅游区等。前提是对历史建筑不能破坏或改变建筑风貌与结构,不能私自增加建筑物或构筑物。 (责任编辑:建筑小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