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2月9日曝出的尚未完工的水岸银座超高商业楼盘的拆除计划,刷新了“中国第一拆”。而往前再推1个月,从未投入使用的118米高的环球西安中心金花办公大楼被爆破拆除,则被称为“中国第一爆”。一时之间,短命建筑话题成为关注焦点。
建筑,人类智慧的结晶。建筑,与大地上的万物一样,也有一定的“寿命”。建筑的“寿命”究竟如何测算?按照我国《民用建筑设计通则》,重要建筑和高层建筑主体结构的耐久年限为100年,一般建筑为50~100年。这就是说,建筑在50年到100年之间,应该算是“长寿”的建筑。然而,现实中,中国许多城市的建筑并非都拥有“长寿”的生命,有的甚至尚处在“青少年”阶段就过早夭折,且这个早夭的比例还比较高。比如,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2014年发布的《建筑拆除管理政策研究》报告指出,“十一五”期间,中国共有46亿平方米建筑被拆除,其中20亿平方米建筑在拆除时寿命小于40年。以此推算,“十二五”期间,每年过早拆除建筑面积将达到4.6亿平方米。
中国建筑“短命”,其中的内在外在原因很多。比如,设计不合理、功能不齐全、质量存问题等等。但是其中一个最主要的原因恐怕是“一朝天子一朝臣”使然,比如,换一任县市长,城市建筑就变变样等。早在2011年全国两会期间,九三学社中央就曾提交一份提案,建议采取有力措施,加强“短命工程”治理。这份提案指出,“利益驱动是‘短命工程’频现的根本原因”。一方面,土地价格快速上涨,土地收入在地方财政收入中占据很大比例,在强大利益诱惑下,一些地方政府更有决心对新建筑“痛下狠手”;另一方面,有些官员为了追求个人利益,大搞形象工程,在这种政绩观的指导下,拆旧建新、拆新建新比比皆是,城市建设规划缺乏科学性和严肃性是造就“短命工程”的直接原因。
九三学社中央提交的这份提案,可以说直指“短命”建筑的要害。目前来看,相对于发达国家的建筑寿命,我国的建筑“短命”实在“短”得有些离谱,特别是这种“短命”建筑带来的现实问题很多,影响面也越来越大,不仅造成巨额浪费,而且拆除的成本极高。
中国建筑不能再如此折腾下去,折腾下去的结果不仅劳民伤财,而且将殃及城市的科学规划和建设。曾有哲人所言,建筑是凝固的音乐,而不是散落的泥沙。建筑不仅是人类的智慧创造,更是一座城市的骨骼和血肉。动辄让城市的肌体“伤筋动骨”,终归将使得城市“遍体鳞伤”、失阳折寿。笔者以为,抵制建筑“短命”行为,抵制各种乱决策、瞎指挥和乱作为,在当下社会已刻不容缓。 (责任编辑:建筑小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