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1月13日),一上市房企在北京完成了两个房地产老盘的并购。因为涉及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管理规定,我们姑且等待这家房企的正式发布。这也是进入2016年,北京第一例房企并购案。相信类似的房企并购的消息今年会不断出现。
中小房企会如何“离场”并购或成最佳出路伴随着“春节”脚步的临近,这个冬季也将慢慢离我们而去,然而对于中小型房企而言,寒冬却刚刚开始。面对今年的市场,越来越多的中小型房企将不得不选择“离场”。一位业内人士透露,大型房企直接收购现成项目,无论从资金风险或开发周期上来说,比“拍地王”要划算得多,而从另一个角度看,“被收购”也许将成为中小房企的最佳出路。 大型房企:“并购”比“拍地王”划算 如果你居住的房子价值1000万,可你从没想到过要卖掉,而一个朋友受人委托问你?3000万卖吗?你能不考虑卖掉吗?这就是眼下大型房企对状态还不错的中小房企的态度。是指那些持有土地或者开发项目的中小型房企。买卖双方各算各的账,僵持中的项目不乏一两例。 一不愿透露姓名的地产机构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北京市场至少有三到四家上市房企、一至两家地产央企在接洽“项目公司”,商谈并购事宜,有些项目还是开发多年的名盘。 一资深地产人向记者表达了这样的观点:对于大型房企,并购比“拍地王”划算很多。直接收购现成的项目,这里指的是那些没有问题的项目,从决定收购到完成收购,整个过程不会超过一年,而且风险会很低。从财务上来说,有可能在两到三年内就可以把之前的资金投入收回来。但如果选择去竞拍地王,拿到地王后还需要另有一大笔资金投入,到销售阶段,需要的时间和市场风险都显而易见。目前不少项目为了加快资金的回笼速度,拿完地王一年内就开盘销售,把“高价地”打造为“快餐豪宅”,这样显然是不科学的,也是对土地的不负责。即便是快速打造出的豪宅,其销售周期也不会很短,因为豪宅市场已经进入慢销时代。 现在市场上有很多项目,它的原始土地成本比较低,即使拿这类项目的价格与目前的市场均价或与现阶段的地价相比,也仍具备一定的优势。除此之外,目前市场上的一些项目,包括存量房、老项目以及去化速度较慢的大项目,它们所占据的城市资源,例如交通、配套、地段等等,比去年的几个“地王”要好很多。 “之前有不少企业因为担心土地增值税的问题,屏蔽了这样的收购。但我们经过仔细推算以后发现,其实土地增值税并不是一个很大的障碍。除此之外,直接收购现成的项目,无论是资金的周转周期,项目的运营成本等等方面都有着一定的优势。而且收购完成后,还可以对产品进行升级,提价出售。”一资深房地产顾问公司负责人说。 央企先天优势或成并购主力 这位房地产顾问公司负责人认为,“在并购这件事情上,尽管现在看央企比一些大型私企慢了半拍,但是不排除央企会后来居上。”根据他的分析,一些央企之所以敢拿这么贵的“地王”,在于它的贷款成本要低得多。“因此我认为,对于一些中小房企而言,在未来被央企并购也许会成为一种趋势。”他说。 目前市场上一些小开发商项目,价格不是很贵,虽然销售状况也不错,但可能需要五年甚至十年才能卖完。对于这样的项目,央企或大型房企由于资金实力雄厚,运营经验丰富,加之品牌优势,可能三年五年就能卖完。大房企把项目收购后再做规划或者产品升级,卖更高的价钱,这样对于企业来说,比拿一个地王要合适得多。 从这个角度来说,并购无论对于中小型房企或大型央企、上市房企而言,都是一件“好事”。对于前者而言,项目被收购意味着资金得以重新周转;对后者来说,直接收购现成的项目无论从资金风险、开发成本方面来说,与重新拿地来比都具有优势。然而,目前一些中小型房企在面临被收购时的第一反应往往是拒绝,但在这样的一个市场环境下,其实收购方的报价往往比被收购方的心理预期高出很多。 市场无情,中小房企寻“出路” 在最近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供给侧改革”一词一再被强调。清理僵尸企业,淘汰落后产能成为了2016年的工作重点。许多业内人士就此认为,中小房企到了该考虑如何“离场”的时候了。 面对这样的市场环境,中小型房企的“出路”又在哪里呢?在调查中了解到,目前中小型房企在面对市场环境所带来的压力时,其“出路”往往有三,一是抛售股权进行融资,解决资金问题;第二是加快转型,拓展业务;第三就是被其他企业并购。如果说前两条属于“自救”,那么“并购”无疑需要双方达成意愿。而对于那些项目销售不畅、开发速度迟缓、后续资金匮乏、品牌默默无闻的中小房企,被并购应该是最好的结果。 北京一家规模不大的房企老板告诉记者,这两年土地价格越来越高,中小型房企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再加上在手里还没卖出去的“存货”,加剧了资金链的周转难度。从“去库存”的角度来说,并购对于企业、对于市场、甚至对于国家的经济发展而言都是一剂良药,同时也可能成为中小型房企最“体面”的“出路”。 (责任编辑:建筑小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