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些“微改造”,少些“大拆建”
广州“三旧改造”进程一直受到关注。广州市城市更新局近日发布《广州市城市更新办法》(以下简称《更新办法》)及其配套文件《广州市旧村庄更新实施办法》、《广州市旧厂房更新实施办法》、《广州市旧城镇更新实施办法》,并于2016年1月1日施行。新政首次提出“微改造”,并且把“微改造”和“全面改造”放到同样重要的位置,明确城市更新资金将优先安排微改造项目。荔湾区的泮塘五约、昌华街逢庆社区、华林街兴贤社区都有望作为今年旧城更新改造的微改造试点。
何为微改造?根据《更新办法》,它是指在维持现状建设格局基本不变的前提下,通过建筑局部拆建、建筑物功能置换、保留修缮,以及整治改善、保护、活化,完善基础设施等办法实施的更新方式。可见,微改造不同于大拆大建,而是通过小修小补的方式进行旧建筑的优化升级。这样的改造,不仅最大限度保存了旧建筑的风貌,也活化了其用途,赋予旧建筑二次生命。
在过去,一些地理者对于旧建筑,习惯于采用大拆大建的方式,一方面图方便,出于安全、省事等目的,将旧建筑一拆了之;另一方面是“GDP政绩观”作祟,土地就成了最重要的资源,那些具有历史价值的旧建筑则被忽视,类似事件屡见报端,如因古城重建“拆真仿古”的聊城、因新型社区建设拆古建筑群的新郑、以“保护改造”为名拆古民居的韩城等,令人扼腕。
广州现在三旧改造方面创新性提出“微改造”思路,值得肯定。
首先,微改造成本更低,效果也可期。三旧改造是个大工程,将耗费不少人力物力。相比于拆了再建,微改造成本显然更低。当前,广州的三旧存量不少,更在开支上要精打细算,将钱花在刀刃上。
其次,微改造能更大程度保留历史风貌。历史建筑的价值不只存在于建筑本身,也和周边街区连成一体,形成风情独特的视觉景观。以泮塘为例,蜿蜒的石板路,岭南特色的大屋,成片旧景观令人印象深刻。这些整体感强的建筑群,随便拆一栋都会令景观失色。在三旧改造上,如果不是建筑本身已经到了非拆不可的地步,就应多点微改造,才能保存街区的历史况味。
最后,微改造体现“古为今用”、生生不息的建筑智慧。旧建筑的盘活在世界范围内都是个共同议题。时代不同了,旧建筑的使命也不同。微改造让旧建筑重为今人所用,不仅赋予旧建筑新的生命,也体现了当代人的建筑智慧。香港雷春生私宅——唐楼,现在改造为中医馆;巴黎令人流连的咖啡馆,多藏于旧建筑中,是活化的范本。广州的历史风情,不少就体现在骑楼、西关大屋等地方,通过微改造丰富其功能,也是宣扬岭南文化的渠道,可谓一石二鸟。
总之,在三旧问题上,不妨多点微改造,让旧建筑重焕新生。 (责任编辑:建筑小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