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命建筑”何时休?
近几年来,郑州不时传出天桥被拆的消息,“短命天桥”曾多次被市民质疑“太浪费”。这些市政设施频繁拆除重建,大量财政资金打水漂,让不少市民痛心不已。据统计,郑州的“短命建筑”还有如下,2013年9月动物园天桥“退役”,寿命不到4年;2013年10月,中州大道鑫苑路、晨旭路两座天桥拆除;2011年5月二七广场西天桥拆除,寿命8年。
“短命建筑”在各地屡见不鲜。“短命建筑”并非个案,凯莱大酒店、沈阳的五里河体育场、浙大湖滨校区3号楼……。我国规定,重要建筑和高层建筑耐久年限为100年,一般性建筑为50年至100年。实际上,被拆除建筑的平均寿命只有30年。一场场拆建运动,造成金钱资源的巨大浪费,据计算,“十二五”期间我国每年因过早拆除房屋浪费数千亿元。我国消耗了全球最多的水泥和的同时,我们也生产出全球最多的建筑垃圾—每年高达4亿吨,建筑垃圾的数量已占到垃圾总量的30%~40%。
“来去匆匆”的建筑给城市居民生活带来诸多的不便,大大降低城市居民的幸福感。建筑是城市文化的组成部分,是城市的名片,是城市记忆的载体。很多国家在上世纪80年代就提出打造“百年建筑”的口号。
“短命建筑”时有发生,在于政策的朝令夕改。我国学者对“短命建筑”归纳了“质量问题”、“规划调整”、“追求政绩”、“暴利驱使”等多个原因。一些并非因为质量问题被拆除的“短命建筑”,是因为在国内的建筑项目操作规划中,我们是行政主导制而非专家主导制。
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院长庄惟敏建议,“建筑拆除不能乱来,也不能让一两个人说了算,应该有明确的规范。”要学习国外,设立专家委员会,请包括建筑、规划、文物、文化等行业的权威人士,共同论证以决定是否允许拆除某个建筑。对于某些重要建筑的拆迁,甚至可以举行听证会。
针对我国建筑在‘幼年’或‘青壮年’即‘早逝’的短命现象,3月11日,全国政协委员、民建区委会主委孙贵宝接受采访时建议,以严苛的监督问责制度遏制建筑“短命”。 (责任编辑:建筑小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