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丰盛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马宏权
刚从深圳高新技术交易博览会归来,马宏权隔日还将赶赴新加坡,参与丰盛新加坡绿色建筑研究院的筹建事宜。两年以来,他从骤增的各项绿色建筑会议上,陆续获悉众多改善室内空气质量的技术方案,而他个人对此的研究,也在绿色建筑这个大的范围中,受到格外关注。
绿色建筑尚在路上的今天,室内除霾技术的异军突起,在马宏权看来,源于国内雾霾天气的不断肆虐,希冀绿色建筑带来更好的空气质量,普通市民对此却存在很多误区。什么是绿色建筑?和雾霾有何关系?技术程度如何?除霾是否有效?剥丝抽茧,基于多年研究和实践经验,马宏权给我们解答了这些问题。
95%的绿色建筑仍停在图纸上
绿色建筑其实是舶来品,最早产生于美国,发展至今,全球发达国家几乎都在做。绿色建筑的定义具体,是指在建筑的生命周期里减少对外界的索取和影响,尽可能实现循环、回用的一类建筑,表现上通常绿色建筑更节地、节能、节材、节水等,在这同时室内空气质量也要求是好的。
中国绿建经验相对较少,起步也晚,最早公开的一份相关文件,是2003年我国针对科技奥运的绿色建筑标准成文的一项科研成果,叫《绿色奥运建设体系》,当中借鉴了日本在绿色建筑上的一些经验和标准,而这份文件,并没有法律效力。
真正具有法律效率的绿色建筑国家标准出台,是在2007年7月1日,至今7年有余,刚出台时,项目很少。直至2010年起,住建部才每年组织召开绿建大会,全面推进绿色建筑发展。具体是通过补贴等形式,在甲类工程、保障房、学校等项目上予以实施,从而推广。虽为有确定实效的规定,但马宏权坦言,标准粗糙,更多是条文的罗列。绿色建筑标准分为设计标识和运营标识,依赖绿色建筑设计图纸评定的“设计标识”和需要实际运行一年,实测合格才能获得的运营标识,将众多绿色建筑的层次拉大。直至现在,全国3000多个绿色建筑,仍有95%左右都处于设计标识阶段,进入运营落地且标准合格的绿色建筑,数量微小。
绿色建筑国家标准落实的过程中,也不断遇到地域差异的难题。马宏权告诉我们,经济、文化、资源、气候等差异,让这种标准的制定很难普适,导致各地区在施行的时候,会遇到很多问题。所以2010年起,各省市也都开始编撰地方的绿建标准,就是在这个时候出台省标。而这当中,也有彼此博弈的地方,省标更为具体严格,国标相对宽泛,达到省标、国标都可的情况下,更多绿色建筑其实会首选更容易达到的国标。所以,为了更具有可操作性,省标也开始进行一些修编工作。
但就发展程度而言,其实江苏总体是领先的,接近1000个绿色建筑的数量,占到了四分之一以上,数量第一。在这同时,品质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深圳的绿建成果值得学习。例如上海建科示范楼、世博沪上生态家和上海崇明陈家镇生态办公示范建筑等,众多上海、深圳等地项目申领到了绿色建筑创新奖,但江苏、南京仍没有建筑有此殊荣。
早期绿色科技住宅设计无关雾霾
虽然绿色建筑标准在空气质量上是有所要求的,例如需要拥有良好通风、室内空气指标甲醛、CO2、CO、苯等挥发物不得高于标值,内部装修一体化,使用符合标准的环保、涂料等,但早期并没有专门设计除霾的相关设计标准。
11月7日,江苏国际绿色建筑展上宣布修编后的绿色建筑设计标准,马宏权介绍,绿色一星级建筑将不再评选,而在180多个绿建标准里,增加了7个强条,也就是必须要达到的标准,当中一个就是必须增加过滤器,这也是针对雾霾所做的新的规定。这在全国也是首例。
这也就意味着,过去大多数绿色建筑中的新风系统,是做舒适度考虑的,而不是针对雾霾。马宏权坦言,实际检验下来,住宅新风系统中使用的初效过滤设计对解决雾霾的效果微乎其微,中效过滤器按照运行情况,有一定的效果,而高效过滤器有明显、有效的效果,但同时伴随着高昂造价以及更换上的不便。
尽管效果良莠不齐,但越来越多的绿色建筑关注雾霾对室内环境的影响,探索研究,也是喜闻乐见之事。马宏权也坦言,近一两年,除霾技术及产品在市场上非常受关注,也因此有了多样发展。如今中国市场上,除了高效过滤网的方式,还有静电过滤、纳米光催化、紫外线照射、负离子等多种除霾方式。因为室内除尘早应用于工业、医院等领域,所以技术相对来说已经十分成熟,而应用在居民住宅中,综合考虑成本和环境等可行因素,可以选择不同的技术路线。
马宏权表示,每种技术路线也是各有利弊,比如高效过滤,成本很高,需要频繁更换;静电过滤,寿命长不需频繁更换,但通过高电压放电吸附的方式除霾,同时也会把空气中的水电离出臭氧(O3)成分,少量虽可杀菌、灭火,过量则有害健康;负离子除霾也有同样的问题。每种方式,解决主要问题,也会同时带来一些次要问题,但也没必要过分担心,因为这些次要问题也都是在可控范围的。
通过技术组合可以实现室内除霾
空气质量、环境污染的不可控,让绿色建筑越来越受到青睐,各种所谓的科技系统风靡市场,为建筑本身增加客观的附加值,但马宏权也坦言,去除雾霾只是系统中一个很小的环节,且实际落实到建筑上的项目数量极少。
他认为,在办公项目和住宅项目中,系统设计、组合也应当有所区别。PM2.5的构成复杂,当中分含固态、液态、气态、固凝胶等多种成分,所以他更倾向使用技术组合的方式,在室内达到除霾效果。从住户的成本考虑,在他设计的系统中,可实现80%的除霾效果,另外20%通过技术组合,减少对室内和人体的影响,达到在室外严重雾霾的时候,室内空气质量也可达标的程度。而在建筑中的表现形式,如果没有集中送风系统,不设机组、机房等系统设施,依然可以采区灵活的户式系统,集中新风、除霾、热回收等多种功能,住户可自行安装,并且成本不至高昂。
我国雾霾污染的特殊性,让住宅除霾系统的应用早于国外,马宏权考虑,在自己所在的丰盛项目中,试水更符合现代生活方式的APP等技术手段,让业主对室内系统的掌握更便捷。而这当中,也会更直观的显示PM2.5具体数值,直接把空气质量进行量化。 (责任编辑:建筑小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