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造哲学馆创始人 刘浩林
板寸发型、银质手镯、蓝色牛仔裤、黑色短靴,再配上犀利的眼神,九宫阁艺术陈设机构掌门人兼营造哲学馆创始人刘浩林给人的第一感觉是简约、干练。一番畅谈下来,刘浩林给人的印象除了睿智幽默,还有闲适淡然。相比那些或高傲古怪、或满面倦容的设计师们,他的从容显得格外耀眼。
要了解刘浩林,首先应从营造哲学馆说起。营造哲学馆位于艺术气息浓厚的798艺术区附近,馆内布置以浓郁的民国风为主:复古的木质匾额,原木色的老旧门框、落地窗、铜质的格纹壁灯、怀旧的挂饰、老照片,和着黑胶片留声机里传出的空灵老歌,给人跨越时间和空间的错觉。
刘浩林说,营造哲学馆延续了1946年时的民国风格。而在建筑界,1946年是中国营造学社式微并退出历史舞台的一年。“赋予建筑、设计以文化、情感内涵,延续中国营造学社未竟的事业”,正是营造哲学馆建立的初衷。
当下建筑、设计行业需要文化指引
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在《为什么研究中国建筑》一文中,曾表示:“一个东方老国的城市,在建筑上,如果完全失掉自己的艺术特性,在文化表现及观瞻方面都是大可痛心的。”
刘浩林非常推崇梁思成的学识和眼界。他认为,继中国营造学社造就了一段中国建筑文化复兴的传奇之后,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在与西方近现代文化的交锋中已处于弱势,蕴含在建筑设计中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正逐渐走向缺失。
“空间和建筑是承载人们衣食住行的东西,一味追求新颖奇特和商业价值,而脱离人们实际生活的建筑和设计,毫无疑问,是难以得到人们认同的,”营造哲学馆创始人刘浩林表示,“不管是建筑、设计,亦或者一个品牌,其之所以能够长久存在不仅是因为产品本身能满足人们的功能性需求,更多地则是蕴含在其中的情感、文化、故事等满足人们精神层面的东西。因此,中国建筑设计行业更需要思想和文化层面的引导。”
设计师不应丢弃东方文化
刘浩林认为,很多人推崇西式建筑,推崇西方设计师,推崇科技、未来、西方元素,但科技的发展和进步,给人带来便利的同时,却也使人失去了情感和乐趣,人与人之间越来越趋于冷漠和疏离,人独立存在和思考的时间、空间越来越少,这种情况下,人很容易便会失去自我。中国传统建筑文化讲究天、地、人的调和,讲究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这恰恰弥补了西方建筑设计所忽略的地域、文化和情感内涵。
中华民族是个“接地气”的民族,中国人善于从山水自然中寻求灵感,并用心去感受其中的意境和意蕴。刘浩林始终强调“自然美乃大美”,他认为外在打动内在,在设计方面同样如此。室内设计师就如空间的导演,更多的时候,设计师应跳出设计,注重技法和平衡空间需要,而不应过多地替用户决定其审美和个人需要。设计师要做的是锦上添花,而非雪中送炭。
“独属于中国自己的文化标识、符号一定来源于中国五千年的文化积淀,而非包容或拿来主义下的外来文化,设计师可以学习西方的工艺、方法,但不应丢弃东方文化。”而营造哲学馆正是这样一个发掘和延续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引导中国现代建筑设计产业重现民族智慧与信仰的平台。
(责任编辑:建筑小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