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尚熹
朱尚熹,是参加此次大美洋湖·2014中国(长沙)国际雕塑文化艺术节的三位中国籍雕塑家之一。他出生于,现居,是中国抽象雕塑的奠基人之一,在大型城市雕塑、景观雕塑、名人肖像、人物群像等领域均有成就,其代表作品有《金牛》《马三立》等。朱尚熹在公共艺术领域深耕多年,著述颇丰。
问:对于一座城市而言,拥有一件能象征整个城市的标志性雕塑是否是必需的?
答:不一定,而且依目前的情况看,要想创作这样的城市雕塑会越来越难。
诚然,当今世界有许多城市拥有自己的标志性城市雕塑,比如美国纽约的自由女神像,大家一提到它就会想起纽约,一提到纽约就会想起它。但是更多的城市并非如此。尤其对于中国的城市而言,我们的城市雕塑是在改革开放以后才迎来一个井喷式发展的,许多作品还很年轻。而一件雕塑是不是能担当得起整个城市的标志象征,这不是今天人们能说了算的,它要经得起历史的检验。
问:那为什么说以后想要创作这样的城市雕塑会越来越难?
答:因为当今城市的文化需求是多样性的,再加上我们正处在一个发展日新月异的时代,因此很难用一件作品就照顾到横向、纵向的方方面面。
我倒是认为,好的雕塑背后都有时代的影子,我们需要的是一批这样反映城市时代精神的作品,以满足不同社区、不同街区的需要。好的城市雕塑是数量和质量的统一,对好作品我们要鼓励。
问:当前城市雕塑的后期管理中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管护不到位、破坏严重的情况时有发生,您怎么看?
答:这个问题要从两个角度来看。
首先,政府在重视城市雕塑建设的同时,也要做好配套措施,构建一个有人员组织、有运营经费的维护机制。
再者,要加强对市民的艺术教育,市民只有喜欢上雕塑才不会去破坏它。这次长沙国际雕塑节就是一个很好的典范,它引入了公共艺术的概念,真正让市民能参与其中,与雕塑家进行互动,而不是像我们过去的雕塑创作营一样只是弄个开幕式、闭幕式,中间的创作过程全封闭起来,和市民一点关系都没有。
问:现有的城市雕塑良莠不齐,从艺术家的角度您有什么建议?
答:城市雕塑不光要有后期的修缮维护,还要有淘汰机制。
城市雕塑在某种程度上具有强制性,它立在街头,大家不想看也得看。一些劣质品不仅严重影响市容,而且会对市民造成精神上的污染。
这种淘汰机制其实在国内外都有成功经验。政府可以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比如北美地区的艺术委员会。由它设定评估、筛选的游戏规则,对于好作品要评奖,差作品也要予以淘汰。像我居住的城市北京,就有这样的团队专门负责清理一些群众意见大的城市雕塑。
问:建立淘汰机制是从雕塑建成后管理的角度出发,那从建成前管理的角度出发,又该怎么办呢?
答:城市雕塑创作之前要有规划,我了解到长沙在这方面走在了全国前列。更重要的问题在于决策部门,他们应当在征集、评选设计方案以及验收等阶段注意听取各方意见,这样也可以避免城市雕塑建成后再拆除造成的浪费。
问:对于一些争议比较大、评价两极分化严重的城市雕塑作品,您觉得该如何处置?
答:中国现在的城市雕塑正处在一个发展时期,一些争议大的作品不等于就是不好的作品。毕竟人们的审美水平总是有差异的,一些人暂时接受不了的作品有时恰好代表了未来艺术发展的潮流。
对于这些作品的处理,可以在研讨会上进行理性探讨,综合考量各方意见。基于艺术家的经验,我认为人的艺术品位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可以不断引领、提升,长沙国际雕塑节就是这样一个难得的契机。
(责任编辑:建筑小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