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住建部科技发展中心“被动房”建设研讨会在青岛召开,国内首座“被动房”既有建筑改造工程落户青岛,为中国正在推广之中的既有建筑改造,打造首个“样板间”。
国内首座“被动房”
一场建筑领域的革命在青岛拉开大幕,其背后带来了新时代建筑标准和庞大社会效益:政府层面,意味着大规模减少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市民角度,则将取消供暖费用,享受大面积房屋空间。而立足城市的长远发展,“被动房”在开启节能环保时代的同时,也规避了管道供暖等安全隐患,为中国城镇发展,开启绿色安全的新未来。
中国城镇化新概念“被动房”
“被动房”源于上世纪90年代的德国。原理并不复杂,通过提高建筑保温、隔热和气密性能,再通过新风系统对热、冷进行循环回收,打造出典型的舒适“梦想房”,并实现热循环回收75%,建筑节能92%的环保节能效果。
这种低能耗建筑,顺应了中国新型化城镇化的建设需求。2011年6月,中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与产业化发展中心与德国能源署签署《关于建筑节能和低碳生态城市建设技术合作谅解备忘录》,在中国新一轮城市化改造中力推“被动房”。
中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科技与产业化发展中心国际合作处处长张小玲表示,就中国北方现有建筑面积如新建为“被动房”,年可节能4亿吨标准煤;如同时进行既有建筑改造,2050年,每年可节约70亿吨标准煤,将为“‘十二五’期间节能6.7亿吨标准煤”提供关键助力,顺利完成中国对世界的节能环保承诺。
这为城市带来了节能环保、健康安全的国际标准。政府建设层面,“被动房”无需集中供暖,新建筑不再铺设供暖管道,无需物业维护,为城市减少大笔基础设施投资。市民层面,按100平方米推算,每年将减少1500多元供暖费用,管道设施减少实用面积大比例增大。从整座城市的未来考虑,“被动房”既有建筑改造将让原有管道逐渐废弃,为城市安全带来长远保障,实现建设的一劳永逸。
目前,国内建筑大多维持节能60%现有水平,“被动房”能实现92%节能效果。2011年,德国提出节能目标:自2019年1月1日起,政府办公建筑将成为零能耗;自2021年1月1日起,所有新建建筑将建成零能耗;2050年,所有建筑要节约80%一次能源。此次中国一定要与国际步伐同行。
2013年10月,国内首个“被动房”项目——秦皇岛“在水一方”通过验收。据住建部统计,截至目前,全国“被动房”新建项目完成2处,设计施工项目近20处,分布黑龙江、河北、福建、新疆、山东等多个省份,在全国形成“抢占先机”的竞争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