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建筑真的是“负资产”吗?殊不知老建筑可以创造新价值。近年来,香港积极推行“古迹活化”的概念,多座逾百年历史的古迹遗址被翻新,新旧文化在香江焕发青春的老建筑里互相补足,缔造出更具创意的鲜活形态。香港如何为老建筑注入新生命?在其华丽转身的背后有何经验可供内地借鉴?近日,人民网记者对话研究香港历史建筑的“权威”——香港大学建筑学院院长龙炳颐,为您揭开谜底。
老建筑“变脸”
让港人找到文化归属感
香港开埠的一个多世纪里,留下了1444幢历史建筑,既有中式的庭院、唐楼、围村,又有西式别墅、车站和办公大厦。在龙炳颐这位建筑业的行家看来,这些建筑不仅纪录了港人的欢与乐,见证了香江的血与火,最可贵的是它融汇了东西方建筑艺术的精华。然而,在过去几十年里,它们也面临着破败和被淘汰的危险。
在这一背景之下,香港特区政府在2007-2008年度的《施政报告》中推出活化历史建筑伙伴计划(以下简称活化计划)。作为政府文物保育政策一系列措施的主要部分,并于2008年2月、2009年8月及2011年10月分别推出计划的第一期、第二期和第三期。把历史建筑再利用,赋予建筑物可持续的新用途,为社区和市民带来最大的效益。这样的保护措施实施以后,一些历史老建筑旧貌换新颜,融入了现代都市生活之中。
龙炳颐对此评价说:“这关系到香港市民怎么去看待他们居住的地方,怎么保护自己的历史。这个政策让许多香港人从此找到了文化归属感和认同感。”
(责任编辑:建筑小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