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中的哈尔滨大剧院
作为哈尔滨规模最大、功能最完善的标志性建筑哈尔滨大剧院近日完成钢结构建设
作为哈尔滨有史以来规模最大、水准最高、功能最完善的标志性文化设施的哈尔滨大剧院于近日完成钢结构建设。据悉,哈尔滨大剧院建筑艺术风格独特,项目设计、建设难度及工艺复杂性在全国乃至世界都极富挑战性,其中部分设计建设元素为世界首创,同时填补了国内剧院建设的诸多技术空白。
地标建筑,360度领略冰城全貌
据负责该项目的松北区建设项目第二办公室主任刘振波介绍,哈尔滨大剧院建筑物本体投影落地面积达3.67万平方米,相当于5个足球场大小,整体高度相当于21层住宅楼。剧院内部悬挑多、圆弧多、交叉梁多,且上墙、下墙、柱、支撑不连续,最大跨度达到30余米,最高空间达到50米。
“哈尔滨大剧院之所以被称之为地标性建筑,不仅仅是因为其建筑风格独特,设计和技术难度与世界接轨,最重要的是因为整个建筑与哈尔滨这座城市遥相呼应。”刘振波告诉记者,在设计过程中,设计方在大剧场设置了特有的人行观光环廊和观景平台,游人可从高空俯瞰文化中心周边湿地环境,全天候360度领略哈尔滨独具特色的自然湿地风光,同时太阳岛风景区、冰雪大世界等多处享誉国内外的旅游景观可尽收眼底,使剧院的艺术性和功能性均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打破常规,创造设计史上奇迹
为将哈尔滨大剧院建设成我市地标性建筑,并使其成为国内影响力最大、功能最完善、设备最先进、活动最丰富的一流剧院之一,自2010年1月起,松北区聘请多家知名规划设计单位为项目出谋划策,综合多次专题会议论证的专家评审意见,并经市民投票后确定:建筑方案由设计“加拿大梦露大厦”的北京MAD建筑师事务所及参与设计国家大剧院的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共同操刀,景观方案由一手打造上海世博后滩公园的北京土人景观与规划设计研究院设计。
“哈尔滨大剧院建筑设计造型复杂,形体变化较多,对建筑设计提出了巨大挑战。如何更好地、合理地利用异形建筑空间,使其节能环保达到国际标准,同时又能满足剧院的使用功能,是建筑方案确定前面临的一个重大难题。”刘振波告诉记者,为了解决这些难题,项目管理单位积极主动参与到设计当中,针对具体矛盾逐一与设计单位沟通,加快设计推进,保证了建筑艺术水准高、功能完善、技术创新,使内外建筑风格统一,达到艺术性与功能性的完美结合。按照国际惯例,这种大型剧院的设计方案通常要花一年多时间才能完成,而哈尔滨大剧院的设计方案从征集到落实,仅用了两个月的时间,创造了设计史上的一个奇迹。
首创设计,填补多项国内空白
哈尔滨大剧院项目是业内公认的专业性强、技术难度大、复杂程度高的建筑工程项目,涉及到二十多个专业和工种,其设计更是达到了国际标准。该项目部分设计建设元素开创了世界首例,并填补多项国内建筑设计空白。
观众厅是剧院的核心。哈尔滨大剧院观众厅多岛式设计和自然光的引入,属世界首创。据介绍,传统的剧院观众席座椅一般均是排列均衡的,而多岛式的设计将把观众席划分成环岛形区域,过道是弧线形状,这种更加美观、立体的空间布局将与大剧院建筑艺术性相得益彰。观众坐在席间会感到更加私密与舒适,享受贵宾般待遇。
目前国内外大剧院均采用人工灯光照明,而哈尔滨大剧院二层楼上部将自然光引入,为剧场营造特殊光影效果,同时还能节省能源和费用。
大剧院屋面系统采用目前国际上独创的立体纹理异形双曲结构,设计难度达到国内最高水平。游客站在观光平台与剧院幕墙“零距离”接触,工艺精良的有机纹理尽在眼底,并使人们深深陶醉在建筑的深厚历史文化和品位中。该项设计也填补了国内建筑设计空白。
别具一格,创新思维抓细节
据介绍,哈尔滨大剧院创新思维设计,在很多细节上彰显了与众不同之处。大剧院VIP观赏区的设计别具一格。国内较多剧院将VIP包厢设置在二层,虽然保证了一定的私密度,但其声响和观赏效果并不理想。哈尔滨大剧院在设计过程中,取消了二楼包厢,将其修改为VIP座椅,此项修改在实际使用中既可保证观演效果,又使空间利用更加合理。
小剧场后区的开启式设计也是哈尔滨大剧院的一个独创性设计。小剧场后部开启式设计,将室内空间与室外空间有机地联系起来,丰富了景深和演出层次,增加互动性和趣味性。
为满足观演和参观而设计的旋转钢楼梯是哈尔滨大剧院建筑设计中满足实用性的又一亮点。公共大厅中设置的旋转钢楼梯连接观众厅和室外观光匝道,游人能够通过钢楼梯直接进入观众厅到达观光匝道,使参观的层次丰富多彩,既实用又美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