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建设浪费现象严重
近日,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民意中国网和搜狐网,对6950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91.3%的受访者直言自己所在城市建设浪费现象较多。81.0%的人认为,城市建设浪费的主要表现为大搞形象工程。86.7%的人认为公共财政最应该投在教育、医疗、社保等民生领域。
近年来,不少城市出现城市建设浪费的现象。重复建设不断;在公共设施建设上,追求片面奢华。深圳5000万元打造豪华天桥、山西耗资6000万元建孙大圣故里、河南驻马店两亿元建梁祝故里……
除了豪华的公共设施外,不少城市打造的形象工程并不符合当地实际。哈尔滨市一年霜冻期有六七个月,一些领导却热衷于建设喷泉景观,有一个广场,建了迎宾式的夹道拱形喷泉,有7个巨大的七彩喷泉灯塔,但只过了一个冬天设备就冻坏了;还有一个地级市竟然建了几十米长的瀑布墙,没过几个冬天设备也冻坏了。在滴水成冰的地方建喷泉,巨额投资怎能不打水漂。
重复建设也是各地民众普遍反映的浪费问题。各部门缺乏统筹安排,‘马路拉链’现象几乎天天有。同一个地点,反复围挡施工,今天路面改造、明天电力改造、后天修跨线桥、大后天、修地铁……一条路一年不知道要挖多少次,整个城市成了一个大工地。
城市建设不是三五年就能完成的,但现在不少城市每届领导都有自己的一套城市建设方案,完全放弃了前一届领导的做法,这样最容易造成浪费。还有一些领导为了政绩,总喜欢“标新立异”,这些都导致城市建设没有长久的规划,对历史建筑也没有持续保护的意识。调查中,77.6%的人认为造成城市建设浪费的原因是一些地方领导以“政绩”为导向。
一项建设工程,要先从社会、经济、环境等方面综合地论证它的价值,经过专家、公众的参与,才能作出“可行”的决策。只是,我国现在很少有“不可行”的项目,领导的意志往往在论证之前就建立了,很多论证就顺着领导的意思来了。
缺乏问责使得重复建设等浪费现象无法得到有效遏制。“如果花钱,政府不心疼老百姓心疼,政府管得不到位老百姓又插不上手,浪费行为怎么可能被叫停?不少地方政府是受了利益驱动,因为大型工程的建设会抬升地价,平时小规模的拆建也会产生收入,重建设轻监管在所难免。”
公共财政支出管理最关键的是实行严格的问责制,要对层层承包转包的问题重大工程追究到底;同时,要公开透明。公共财政在基本建设支出方面,事先要做可行性研究。在细化预算到 “建一个大桥到底要多少钢筋水泥,多少钉子”的基础上,充分保障公民的“知情权”和“表达权”;还有,财政预算应该具有法定性,一旦审议通过后,任何领导擅自对预算增减是违法的。因此,严格按照法律实行财政,人大认真履行监督职责是保证政府用好财政的前提。
我国一些城市开始进入城市化发展的中、后期,民众对各种设施和环境的要求开始精细化,不愿满足于表面功夫。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应该把前期“粗放式”的建设模式转变到“集约式”上来,无论是建筑、市政还是绿化等,都要有“通盘考虑”,不能“各自为政”,否则就会出现盲目建设的问题。
城市化进程不仅需要硬件配套,还需要健全相应的公共服务体系,人们才能安居乐业。正如温家宝总理所讲的“民生财政”(指在整个财政支出中,用于教育、医疗卫生、社保和就业、环保、公共安全等民生方面的支出占到相当高的比例,甚至处于主导地位的财政,一定是未来政府投入的主要方向,应该在尊重现实、保障正常运转开支的基础上,逐步提高投入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