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问责难以落到实处
国土资源部新近公布的2012年上半年土地违法查处情况显示,半年内共发生2.9万件土地违法行为,涉及土地17.7万亩,耕地6.5万亩,且新的违法用地面积逐月上升,在稳增长压力下,各地大批项目亟待上马,下半年遏制违法形势严峻。加强土地违法问责让一些官员受到党纪处分,有的甚至受到法律的制裁。但是与数量庞大的违法占地案相比,受党纪处理和刑事处罚的干部比例明显偏低,出现权责极不对等的局面。
湖北省十堰市是一个土地违法“重灾区”,但是该地官员却没有几个受牵连。有的异地为官,有的换个部门,而其主要领导的工作业绩还常常受到称赞。另一种是副职“代受过”。河南新郑新区2011年违法占地1000多亩,相关部门只是象征性地罚款了事,并帮助这个区补办了用地手续。而该区仅有一个副主任受到“处分”,主要领导到另一个城市继续“高升”了。在一些地方看来,干部违法占地根本不是犯错误,反而被认为是敢于承担风险、加快地方发展。”东莞市国土局局长刘润荣说。
2011年4月,国土资源部督办辽宁抚顺经开区违法占地案。该区违法占地达2298亩,被责令退还违法占地,并将能复耕的土地退还农民。同时,一名管委会副主任和一名总经济师分别被撤职和免职。然而,该案刚刚被督办整改不久,经开区非法占地却得到了合法指标。该区管委会一副主任称,2011年4月底,省有关部门一次性分配给开发区用地指标7923.1亩,同时安排征收农村集体土地183.6亩,这是违法所占的3.5倍!
招商靠“送地”的做法,是造成违法占地高发的一个重要推手。企业拿到土地后,也就有了以地生财的途径:做高评估价格,再到银行贷款,风险也随之转嫁给了银行。如果项目不成功,就将“烂摊子”甩给银行,或者转为房地产项目出售,从中吃差价。为了多占地,投资额“注水”现象很普遍。许多地方都有1亿元以上项目可单独供地的规定,有的企业投资仅1000万元,却夸大到1亿。近年来,地方政府为吸引企业入驻,预征大量土地建设开发园区,在没有用地指标的情况下,从农民手中预征土地并停耕停作,导致大面积耕地撂荒和闲置。
土地违法案件屡禁不绝,首先是存在制度性漏洞。严之尧告诉记者,“在基层,土地使用其实是党政‘一把手’说了算,甚至不用开会讨论,而具体操作则是政府分管领导,这就产生了副职‘顶过’,‘一把手’漏网的现象。”国土部、监察部等相关部门2008年颁布的15号令《违反土地管理规定行为处分办法》,规定对领导干部实行一票否决。
当前缺乏的不是政策,而是如何增强执行力的问题。要保住子孙后代的农田,问责制必须问到实处,将“红线”变成“高压线”,才能保住子孙后代的粮仓。同时,要提高工业用地使用效率,降低利用存量建设用地的成本。对严重违法占地特别是侵占基本农田的行为,也应追究刑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