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向天空的1.7万亿 摩天大楼热引担忧:摩天大楼开发泡沫折射中国经济资源配置失衡
近日,中国非官方智库机构“摩天城市”发布《2012中国摩天城市报告》,提出了这样的疑问:“至2022年,中国能否养起2.3座‘美国’?”据报告显示,未来10年内,中国将拥有1318座摩天大楼,成为世界上拥有摩天大楼最多的国家,是美国的2.34倍,其投资总额估值超过1.7万亿元。
“摩天城市”的研究者们将巨额投资估值称为“冲向天空的1.7万亿”,此数据的发布引起了中国民众关于摩天大楼开发过热的担忧。
民众的担忧在摩天城市报告中得到验证。报告称,摩天大楼对应经济基础为第三产业,2011年,中国第三产业总额为204983亿元人民币,相当于美国的26.8%,而摩天大楼总数470座,相当于美国88%。
尽管如此,摩天大楼热潮却并未消退,各地争建“第一高楼”的消息屡见报端。年初,武汉宣称要将原高606米的绿地中心“拔高”30米左右,以超越632米的“上海中心”争夺中国第一高楼;随后,在沿海城市深圳,高达660米的深圳平安金融中心钢结构正式开吊;紧接着,以700米高度瞄准“中国第一高”的山东青岛777大厦开始选址;最为引人瞩目的,是湖南长沙有企业豪言耗时7个月斥资42亿建“天空之城”,838米的规划高度已超越目前828米的世界第一高楼迪拜哈利法塔……据统计,截至2012年,中国内地共有54座城市正在兴建摩天大楼,其中2011年第三产业占GDP比重出现下滑的城市却有17座。
网友“夏恳尼曦的建筑师”发表微博,认为摩天大楼开发“太过于追求眼前的、太看重GDP的数字”,网友“新新新石器时代”则称:“摩天大楼封顶之时,便是经济衰退之日”,网友“赵伯涛-地产操盘”发出疑问:“无论是城市规划建设,还是第一高楼本身,未来是不是都将存在很多不确定的风险因素?”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周燕珉告诉记者,在第三产业下滑的经济环境下,竞相攀比建高楼的做法绝不可取,刻意拔高建筑将导致资源和财富的双重浪费。
在资源配置失衡的同时,烂尾工程的前车之鉴也不容忽视。上个世纪90年代,中国巨人集团斥巨资建设巨人大厦,最终酿成资金链断裂的悲剧,规划的丰碑式建筑成为庞大集团衰落的开始。
中国房地产学会副会长陈国强说,摩天大楼兴建热潮是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一种“中国特色”,与土地节约化使用等多项因素相关。然而,民间资本项目时刻面对动辄过亿的投资风险,“怕就怕头脑发热,重演当年巨人集团的悲剧。”
“摩天城市”研究者认为,GDP崇拜、政绩工程、长官意志、企业冲动等因素,均有可能刺激单座摩天大楼拔地而起,却无法主导全国性摩天大楼同时出现过热开发。摩天大楼数量以及高度同时出现密集的异常增长,原因是经济资源配置本身已经出现失衡。“摩天大楼的过度投资就好像人体的高烧,发烧本身即是身体系统不平衡的表现”,研究者解释到。
早在1999年,德国经济学家安德鲁·劳伦斯提出了“大厦建成,经济衰退”的“摩天大楼指数”,将经济危机与摩天大楼的建成联系起来,被称为“劳伦斯魔咒”。有分析指出,中国第一次摩天大楼热潮开始于1994年,恰好是1993年海南等地房地产泡沫破灭,国家开始宏观调控的经济秩序重整时期。
针对摩天大楼建设泡沫,陈国强建议,政府、企业需多方发力,从政府角度,需要对城市规划加强引导,例如严格审核建筑是否符合特定区域的发展规划;从企业角度,应该强化风险责任意识,不能超越自身投资能力急于求成。
2012年摩天大楼的过热开发,让研究者们相信中国的经济周期调整仍未结束。1.7万亿的巨额投资计划,遍布全国的高楼开发以及高度竞争,其背后是泡沫危机。《报告》分析指出,解决危机的根本方法,在于恢复市场资源的合理配置,重建经济内在活力,“逐步‘孵化’出足够的新经济动能或第三产业支撑,进而使得摩天大楼在完工之后能有足够的市场需求承接其缓慢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