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逢雨看海”屡屡发生 打造“海绵城市”迫在眉睫

时间:2016-05-10 11:52来源: 作者: 点击:

近年来,中国城市“逢雨看海”屡屡发生,打造“海绵城市”迫在眉睫。从涉及的城市来看,既有一线城市,也有省会城市,同时还有一些相对偏远的县城也深受“城市内涝”的困扰。

中国城市“逢雨看海”屡屡发生

据了解,2012年11月召开的党的十八大,首次把“美丽中国”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把生态文明建设摆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战略位置。

2013年12月,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会议要求“建设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海绵城市”。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9月29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加快雨水蓄排顺畅合理利用的海绵城市建设,有效推进新型城镇化;而就在两个月前,7月28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要从我国国情出发,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在城市建造用于集中敷设电力、通信、广电、给排水、热力、燃气等市政管线的地下综合管廊,作为国家重点支持的民生工程。

2015年10月,中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陆克华在国务院例行政策吹风会上表示计划3年内投资865亿元,建设16个“海绵城市”试点。

今年,中央财政支持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工作启动,最新公布的第二批海绵城市试点城市包括,福州、珠海、宁波、玉溪、大连、深圳、上海、庆阳、西宁、三亚、青岛、固原、天津、北京14个城市,中央将给予专项资金补助,一定三年,直辖市每年每年6亿元,省会城市每年5亿元,其他城市每年4亿元。

中国城市“逢雨看海”屡屡发生

那么,海绵城市战略到底怎样的,又将如何解决中国城市内涝问题?

对此,《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的主要制定者之一、北京建筑大学环境与能源工程学院院长李俊奇。表示,海绵城市是一种形象的表述,不能简单地理解仅仅是为了雨水集蓄回用,也不是水利防洪或排水防涝。应从整体来看,它以低影响开发为核心指导思想,以水生态、水环境、水安全、水资源为战略目标,通过灰色与绿色基础设施相结合,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开发模式。

同时,对于中央财政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给予专项资金补助的制度,李俊奇称,资金补助只是中央财政给予的制度激励,对一个城市真正建设海绵城市所需的几十亿甚至上百亿资金来说,远远不够。建设海绵城市所需的资金主要来自地方政府和建设单位自筹,此外还会有一部分的社会资金将会以PPP的模式进行参与,社会资本参与力度各地情况不同,10%到40%的都有。住建部部长陈政高在5月底也表示,在筹集资金方式上由政府单一渠道转向社会多渠道筹资。

但是,因为海绵城市是偏公益性项目,不像污水处理厂等项目是经营性的,企业的积极性会受到一定的影响,这也是地方城市目前做海绵城市面临的一个难题。济邦咨询公司的李志广也表示,现在海绵城市试点的PPP项目仅是在小规模试点,一般政府会以城市广告费、旅游费等进行支付。

尽管海绵城市的建设目前还在试点中,但其带来的市场投资不容小觑。

当前中国推行海绵城市显得有点紧迫,对于如何来评价海绵城市试点项目是否成功,目前尚未有一套系统的办法。据一位接近住建部的人士称,海绵城市的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应当尊重科学,做好顶层设计,国家近期正计划制定一套相关评价办法,或于年底出台。

中国城市“逢雨看海”屡屡发生

相关链接:各城市积极应对内涝

北京:倒排工期治理“积水点”

日前,北京市防汛指挥部正式下达了2016年42处道路积滞水点治理项目挂账督办任务,涉及10区政府、6公司和相关委办局。北京正在汛期前制定治理方案,倒排工期,对症下药,争分夺秒保质保量完成积滞水点治理,为2016年度安全度汛奠定基础。

北京市防汛办公布的42处积滞水点治理项目的“名单”中,田村东路铁道桥下、金泰桥下、岳各庄北桥下、西三旗桥下、丰管桥等往年汛期里曾经积水的地点“赫然在目”。据了解,这些道路积滞水点是通过各单位上报、召开会议、电话核实、现场查勘等方式“筛选”出来的。

这些积滞水点中20处将采取工程措施,余下22处将采取临时应急措施。可通过短、平、快等工程措施进行“手术”的20处,主要通过新建雨水管线、翻建支管、增加雨水口、对排水口进行清淤和修复等措施治理。除房山合欢大街在年底前完工外,其余工程均在今年汛期到来之前完成。因各种原因无法施工的22处积水点,将在汛期采取重点看守、应急排水、降雨前橡胶坝瘪坝运行等临时应急措施。

北京市要求,采取临时应急措施的22处积水点,在汛前要制定应急预案,汛期里要加强值守,及时排除积滞水,确保不泡车、不死人;对未完成积水治理任务或治理未达要求,造成重大社会影响或损失的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将根据《北京市防汛工作责任追究制度》予以追究。除此之外,今年汛期,全市394座下凹式立交桥区将实行“一桥一策”,责任落实到人。

中国城市“逢雨看海”屡屡发生

河北:8地将开建综合管廊

2016年底前,河北要确保地下综合管廊开工建设70公里,力争达到100公里。石家庄市作为2016年国家试点城市,要确保开工建设18.23公里。沧州市15.55公里、保定市14.32公里、邢台市11公里、秦皇岛市9.86公里、邯郸市8.69公里、唐山市7.08公里、承德市滦平县1公里。张家口、廊坊、衡水、定州、辛集5市要加大力度、迎头赶上,年底前要开工建设不少于5公里的综合管廊。

另外,除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管廊建设外,也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管廊的运营,采取特许经营模式。

武汉:探索生态治水新路径

武汉是一座因水而兴的城市。“优于水也忧于水”,水造就了武汉城市的美丽与欢颜;同时,也因每遇强降水让城市陷入内涝之困。

武汉市水务局副局长张斐表示,内涝之困让武汉市下决心加快“海绵城市”建设步伐,2015年4月,武汉入选全国首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探索城市从“工程治水”向“生态治水”的转变。张斐介绍,河湖众多、水网发达的武汉,可为海绵城市提供充足的调蓄空间和良好骨架。

据了解,目前武汉市建设海绵城市主要采取“2+N”模式,进行试点建设和探索。“2”就是一旧一新两处示范区,包括面积为23平方公里的武汉青山示范区和面积约15平方公里的汉阳四新示范区;“N”是指武汉所有的新建项目,不管在不在示范区内,都要按照海绵城市的建设要求进行规划审批。

成都:增加城市调蓄水能力

根据气象部门监测,成都2016年气温偏高,降水偏多,涝重于旱。今年汛期可能出现区域暴雨4至6次,并伴有1至2次区域洪涝。

为了切实缓解暴雨引发内涝带来的交通瘫痪等城市问题,在成都3月28日发布的《成都城建2025规划》中明确提出:在地下30米深处建设一条78.8公里的污水深隧系统,并同步推进污水收集管网建设。

“老城区的部分管网已经老旧,管径过小,不能承接额外污水的接入。遇到下雨天或者管道堵塞,就容易倒灌。深隧系统可以缓解管网老旧的压力,高效处理污水。”成都市水务局水域处处长郭浩介绍,过去3年,成都大概花了24亿元治理污水,成效显著。

此外,成都市还提出2018年底前,基本完成全市城市排水管网的雨污分流改造,配套完善排水防涝设施,缓解城市内涝问题。2020年成都中心城区和区(市)县城区要建立较完善的城市排水防涝工程体系。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成都市首先按照合理保护城市水系、增加城市绿地、提高雨水滞渗调蓄能力和减少地表径流等要求,与城市开发、道路建设和园林绿化统筹协调,因地制宜配套建设雨水滞渗、收集利用等调蓄设施,大力建设运动场、公园、草坪和地下蓄水池等设施。其次,加快制定人行道、停车场和城市广场透水性铺装技术的标准,并在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中积极推广应用。第三,增加下凹式绿地、植草沟、人工湿地、砂石地面,加快道路绿化、城市公园绿化雨水收集与资源利用系统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提高城市透水地面面积,增大降雨期城区下渗水量,有效控制和减少地表径流。

目前,成都新建城区硬化地面中,可渗透地面面积比例不低于40%,不少有条件的地区针对现有硬化地面进行了透水性改造,提高了雨水的吸纳和调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