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6-01-22 14:41来源: 作者: 点击:次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原所长 牛凤瑞
牛凤瑞:各位女士、先生们,首先对今天城市建设年会表示祝贺,在这个会上我想在座的企业家都非常关注中国的未来发展趋势,特别是我们建设行业的发展趋势,我有一个基本的推理或者说一个基本判断,中国的城市建设迎来了新时代。
就这个问题做一个发言,2011年,中国的城市化率超过了50%,表明中国社会进入了城市为主体的社会,也就是说从农村社会实现了向城市社会的转型。城市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体,一切社会经济矛盾都将在城市集中的表现出来。2015年12月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开会研究部署城市工作,我个人觉得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第一次,205年12月20日、21日,中央召开第二次城市工作会议,明确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城市工作的指导思想,总体思路和重点任务。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经历了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市化进程,我们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也面临着研究污染,资源约束,交通拥堵,公共安全,文脉断裂,社会分化等一系列的难题和风险。亟待转型发展,创新发展,以实现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城市发展是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火车头,城市建设是现代建设的重要引擎,我国城市化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也就意味着包括城市空间规划布局,地上地下基础设施建设,房地产开发,污染治理和环境保护等在内的狭义的城市建设迎来了新时代。
对于这个新时代,我把它归纳了八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城市建设的根本目的为人民服务,城市建设是为了人民,城市建设要依靠人民,城市建设的成果要为人民服务。
第二,城市建设的中心目标是建设和谐宜居,富有活力,各具特色的现代化城市。是为了人民群众在城市生活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
第三,指导城市建设的思维起点是认识尊重适应城市发展规律,端正城市建设的指导思想。城市建设要顺应城市发展的新形势,改革发展的新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新期待。
中央城市工作的意见有一段表述,城市发展是自然的历史过程,有其历史规律,城市和经济发展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城市发展使农村人口向城市聚集,农业用地按相应规模转化为城市建设用地的过程。人口和用地要匹配,城市规模要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适应。这么一段话,直说我们可以得到三点的认识:第一,城市建设不能未必违反城市发展规律,更不能跟城市发展规律对着干,过去我们很多事情做的不好;第二个认识,城市建设与经济发展是第一要务,具有高度的一致性,两者本质上并不矛盾,这是给我们第二点启示;第三点,粮食安全不应该成为限制城市建设用地的依据,我多年一直坚持的满足合理的城市建设用地得到了决策层的认同,我们至少可以得出三点结论。
作为新时代内涵的第四点,由于城市建设的空间不可移动性,发挥功能的长效性,城市建设的基本路径是统筹空间规划,设计、建设、管理、运行各个环节,统筹城市生产、生活、生态三大布局,着力提高城市建设问性和可持续性。
第五个内涵,城市规划要进一步增强科学性和导向性,要科学规划城市空间布局,明确城市功能定位,以城市群为主要的形态,强化大中小城市和小城市建设的协同、协作,城市与乡村建设的协同与协作,加强城市空间的立体性,平面的协调性,风貌整体性,文脉延续性的规划管理,留住城市特点,文化建筑特色的基因,把好山好水好风光融入城市,控制发展程度,形成绿色低碳环保的生产生活方式,坚持紧凑、节约、低碳高效发展。
新时代的第六个内涵,首先是建设科技创新,建设技术,装备,工艺的不断升级,低碳环保节能材料的广泛使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与城市建设的高度融合,建设产品品质的提升和个性化性价比的不断提升。其次是城市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体制深化改革,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PPP,民营资本、社会流入,广大群众深入参与城市公众品的有效供给,相关的运营体系和利益分配机制不断的得到完善,再有城市建设企业经营组织不断分化重组,向大而强或者小而钻的方向发展,随着一路一带战略的推进,国内外企业相互融合,不断加深。
第七个内容,城市建设的市场需求持续旺盛,这一点进一步的强调,我国人口基础设施的存量只有发达国家的1/3到1/5,城市化率还有30个百分点,城市建设的建成区每年以2000平方公里的扩张,我们还要扩张二三十年,中国的城市建成区面积还要翻番。
房地产目前有去库存的压力,但是每年十万亿的投资规模还要持续二三十年。随着城市基础设施的存量的不断增加,城市建设的更新改造升级市场影响持续扩大,这一点我们应该有一个非常乐观的认识。
第八个内涵,城市建设的政策,环境将持续宽松,中国的经济发展进入了新常态,新常态下,中国的宏观调控方向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改变了固定资产投资在宏观调控当中的地位,为增加城市综合承载力,奠定物质基础的城市建设项目,也将受到政策更多的鼓励和支持。我认为城市建设的新时代八个内涵是可以成立的,大家可以讨论,谢谢各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