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建筑是种精神植物

时间:2016-01-12 12:54来源: 作者: 点击:

建筑是种精神植物

“雅聚人才,庄显品质”,阅毕《建筑的起点》,我心绪激动,这8个字浮现在脑海。我想以此致敬书中的9位设计师,还有本书主编、知名设计师庄雅典先生。作为中央美术学院“雅庄建筑设计讲座”的演讲实录,这本书已经是第三辑,我相逢恨晚,唯愿得空找来前两辑《建筑与时尚》《建筑的奇幻之旅》细读。

建筑不光是身之寓所,更是心之栖居。李渔在《闲情偶寄》里写道:“房舍与人,欲其相称。”这个“相称”的观念,阐明了建筑应该是人们灵魂的依靠,而不能只满足于商品的属性。相称不是讲享受,而是要达到人与物的和谐。中国人向来崇尚“天人合一”,建筑要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和谐才有美感。

崔恺设计的苏州火车站,白墙院落、菱形窗框、瓦檐、河道绿树,中国风元素让现代化的场所变得婉约而多情,羁旅过客当可怀揣着安然的心态,与此地做一个小小的告别。这样的感觉,我于书中一次次品尝。即便是一个医疗设备厂房,杨家凯也别具匠心地让它与背景山峦遥相呼应,你会不由得思考:空间和人到底是什么样的关系?而不是单纯地考虑房子的造型。我们可以看到,书中的很多建筑,都成了当地的地标性建筑,它们哪一个不是与环境相得益彰呢?

建筑的自然之道,不是刻意地强调地域要素,而是要“拉拢”土地,以形成更为多元化的人类生活环境。建筑归根结底是为人所使用的,人是建筑的主人,人性化是建筑的本质。

好的建筑能在有限的空间内创造出极大的丰富感,张淑征的蚂蚁屋令人感叹“蚂蚁虽小,脏腑俱全”,如此逼仄却如此宜居。建筑非常讲究实用性,建筑师不能把个人意志强加于物品之上,他要处理好物与物、物与人、人与人的各种关系,要尽量周到地考虑,掌握好预算,平衡好各方的利益。在孝泉镇民族小学灾后重建项目中,设计师华黎采用混凝土的想法,就是经过了多方的考虑,包括造价、当地气候、耐久性以及建筑本身传达的庄重气质。

建筑师就像一场战役的总指挥,要预先规划好各个环节,又要随着情况的变化适时作出调整,对创造的热情、对工作的认真,让一栋栋建筑物被赋予鲜明的个性。

建筑不是凝固的,而是不断生长的,它是一种精神植物,扎根于土壤,蓬勃化作一片片独特的风景。设计师苏喻哲说:“建筑是这个世界的缩影,它不仅是这个世界的外形,也是内在的‘形’。”建筑往往理念先行,与各种高科技、新料、能源设备紧密相关,它感知敏锐、引领潮流,但绝不是光靠概念就能存在。建筑承载着历史,连接现在,通向未来。仔细欣赏书中的每一栋建筑,或宏伟,或瑰丽,或典雅,或时尚,无一例外都是那么动人。回顾它们诞生的过程,绝不只是形态的各种展示,其中烙印着不断反复的与他者的对话。不同的作品自有不同的对话,流动着熠熠闪亮的智慧火花,感性与理性得而兼之。当建筑成为这个世界的一类外形,它也成为人类精神的内在组成部分,不断创造着新的文化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