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5-12-24 18:21来源: 作者: 点击:次
中国工程院院士 程泰宁
近日在交通大学举办的2015(首届)“空间文化与科学”论坛上,建筑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程泰宁指出,中国建筑求变创新应有“东方智慧”,构建自己的哲学和美学思想体系。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济建设的成就有目共睹,但中国建筑的现状,似乎与这一发展进程不相匹配。”程泰宁直言,“千城一面”“缺乏中国特色”是公众对我国建筑的普遍评价。
原因几何?“应该看到,在建筑创作中,缺乏独立的价值判断和自己的哲学、美学思考,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程泰宁说。
近百年来,中国现代建筑一直处在西方建筑文化的强势影响之下。在程泰宁看来,这一影响有两面性:一方面,西方现代建筑的引入,推动了中国建筑的发展。“但从负面来讲,我们的建筑理念一直为西方所裹挟,在跨文化对话中‘失语’,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程泰宁认为,耳熟能详的“符号”“原型”“空间句法”“形式建构”……这些建筑“语言”都可以看做是西方语言哲学的滥觞。而今,这些“语言”也已经成了很多中国建筑师在创作中最常用到的词语。
“从20世纪后半期开始,以‘语言’为本体的哲学认知与后工业社会文明相结合,西方文化出现了一种从追求‘本原’,逐步转而追求‘图像化’‘奇观化’的倾向。”而对于注重外在形式、强调“视觉刺激”的建筑设计理念,程泰宁抱有质疑的态度,他提出,构建自己的哲学和美学思想体系,以支撑中国现代建筑的发展,是一个值得重视并加以研究的重要问题。
结合创作实践,程泰宁把建筑创作由表及里分解为三个层面:即形(形式、语言)、意(意境、意义)、理(哲理、境界)。
“我以为,走出西方建筑‘语言’的藩篱,摆脱‘语言’同质化、程式化的桎梏,我们有更为广阔的视界。”程泰宁说,应在重新审视中国传统文化中“大气中和”“含蓄典雅”等语言特色的同时,在建筑形式美、语言美的探索上力争有自己新的突破。
在“意”的层面,“大美不言”“大象无形”的哲学思辨,给了中国传统绘画、文学、包括建筑以特有的美学观念。程泰宁认为,对意境的理解和塑造,是东方建筑师与生俱来的文化优势。
“从很多优秀的传统建筑可以看出,人们已超越‘语言’层面,通过空间营造等手段,把人们的审美活动由视觉经验的层次引入静心观照的领域,从而带来更为持久的艺术感染力。”程泰宁说道。
而“境界”则是建筑创作哲理的“最高智慧”。对此,程泰宁指出了两方面,一是建筑和大环境的整体性、二是建筑自身内在的整体性。
“从‘天人合一’‘万物归于道’的哲学认知出发,要看到,身处大千世界,建筑从来不是一个孤立的单体。”程泰宁解释道,在创作中,要摆正建筑的位置,并特别注意把建筑放在包括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这样一个大环境、大背景下进行考量,使建筑、人与环境呈现一种“不期工而自工”的整体契合、浑然天成的状态。
由此,程泰宁表示,从语言哲学和线性逻辑思维模式中解放出来,以“境界”这一具有“东方智慧”的哲学思辨来诠释建筑本体和建筑创作机制,构建一种符合建筑内在规律的“天人合一”的认识论和“理象合一”的方法论,将使中国建筑创作的魅力和价值能够更加充分地显示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