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有良:智慧城市缺乏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

时间:2015-11-14 13:43来源: 作者: 点击:

智慧城市规划专家 丁有良

近年,“智慧城市” 蓬勃发展。“十二五”期间,智慧城市项目建设,计划投资规模超过2万亿元。同时,在各地建设智慧城市的过程中,也暴露出缺乏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试点示范政出多门、体制机制创新滞后等一系列问题。

Q:丁先生,您好!您组织了中国智慧城市的多项标准制定工作,还多次参与了智慧城市评审工作,请介绍一下评审方法和标准。

丁有良:智慧城市评审基本是城市自行申报,各省厅评审后推荐到住建部,我们组织各领域专家进行评审。2014年的第三批智慧城市评审除了规划方案评审外,我们还增加了投融资方案的评审,只有资金到位了,城市才能更好地进行城市建设。

Q:中国的智慧城市建设已经迈入一个新阶段,但和发达国家相比,我们可能还有差距,您认为我们还需要在哪些方面努力?

丁有良: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着手,解决问题,我形象地称为“五座哨所”。

一、部门协同、机制创新尚需加强。

一方面,智慧城市的牵头部门往往没有得到地方政府充分支持,很难协调城市的其他部门;各部门各自为政,项目推进机制不健全,部分试点存在多家企业对接同一个项目的乱象,以致出现了项目调研工作反复、企业投入保守、调研效果不佳等问题。另外,重点项目推进难度较大。

另一方面,省级住房城乡管理部门对住房城乡建设系统之外的试点牵头单位难以直接指导。这些方面都需要体制机制的创新予以保障。

二、建设运营模式创新尚需突破。

随着重点项目的不断推进,试点的部分重点项目已经进入管理运营阶段,由于缺乏创新的管理和运营模式,造成投资收益不明显,资源浪费现象严重等问题。

另外,部分试点城市没有做好项目公益性和非公益性梳理及投融资模式设计,无法有效发挥市场的力量。因此,在创新智慧城市投融资规划、项目投融资测算和运营模式上设计不足,导致重点项目推进难度加大。

因此,需结合试点城市实际情况,进一步加强重点应用的运营模式创新探索和推广。

三、投入建设管理资金不足。

一方面,城市可支持的财政投入有限,地方融资平台的范围较小,资金来源渠道狭窄;另一方面,虽然国家开发银行等机构签订了800亿的授信额度,但门槛相对较高,资金争取困难。

另外对于智慧城市创建过程管理和指导,省、部两级部门并无相应财政经费支持,部分工作开展困难。

四、技术和人才仍是城市急需。

在智慧城市公共信息平台和公共基础库建设,物联网、互联网等新兴信息技术与城市公共服务的结合,有效解决城市信息孤岛,促进信息资源共享、业务协同等方面,尚需实用关键技术的突破和有效实践,目前看,尚无成熟、稳健的智慧城市公共信息基础建设的技术服务体系。

智慧城市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是智慧与城市的结合,需要既懂得城市发展基本规律、了解城市建设运营体系,又懂现代信息技术的综合性人才。需要懂管理、懂业务、懂技术的干部来支撑当地智慧城市建设,避免被潮流误导走入弯路;需要创建人才引进交流的渠道网络系统,打造发展平台,不断给当地带来这方面的创新人才。

五、对试点管理抓手不够。

部委缺乏有力的抓手,对试点城市的约束力度不大。同时有效的奖惩机制也未同步建立,缺乏对试点城市创建工作的鼓励及警醒。

Q:没有通过评审的城市该如何努力?

丁有良:在评审过程中,确有一些城市没有通过,主要是对智慧城市的理解不够准确,我们认为智慧城市主要着眼点是城市,而不是智慧,智慧是为城市服务的,有的城市刚好理解反了,再就是申报的项目不够实事求是,或者没有和自身的发展结合起来。

评审专家根据这些年的智慧城市建设经验,提出修改意见,提出整改意见就是为了让城市少走一些弯路、岔路,节省一些人力、物力、财力,更好地完成智慧城市建设。

Q:哪个城市在你们的工作指导下进步最快?最大?

丁有良:我们在智慧城市创建的初期,关注了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创建工作,例如:省辽源市,该市煤资源已经枯竭,但该市通过创建智慧城市,初步实现了城市产业的升级和转型,IBM公司,软通动力公司等一些大公司都加入了辽源智慧产业园的建设。

同时我们关注了发展比较快的浦东新区,他们在智慧城市创建中,制定了比较高的建设目标,相应的投入也比较大,也想通过他们的先行先试,引领智慧城市的创建,浦东已进入2.0版本的智慧城市创建;特别是智慧社区的建设,他们在社区的管理和服务确实上升到了一定水平。另外,浦东新区的智慧谷发展也很快,一些智慧的产业纷纷落户到智慧谷。

还有一些城市按“一城一策、以人为本”的理念,推动了各自智慧城市的创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