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5-11-12 20:41来源: 作者: 点击:次
建筑大学教授 车伍
11月10日,由北京市建筑高能效和城市生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同济大学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学院共同主办的城市生态与节能论坛在京召开。北京建筑大学教授车伍在主旨演讲中指出,中国城市发展到今天已经有了一定经济条件,但面临的问题远比其他发达国家尖锐得多,一定要从理念、方法、技术、设计、规范标准,投融资模式、今后的运行维护等一系列方式来变革过去的模式,必须打破禁锢和解放思想,推进部门之间的结合、专业之间的结合,尽早实现海绵城市的建成。
车伍表示,中央一系列文件对海绵城市未来蓝图提出非常明确的要求,海绵城市推进工作涉及到市政给排水,河道流域、水利,公园排放空间、园林景观,以及道路空间、道桥专业、建筑场地等。
从国际来看,美国在70年代就开始关注我们今天所关注的这些问题,到今天还在做,90年代提出低影响开发,强调源头的减排和绿色。最近,美国环保局更多的是用绿色的基础设施。
具体来看,美国代表了一个国际发展的过程,从传统的管渠问题,为了排而排,逐渐发现有很严重的污染。所以美国是从七八十年代发现在原有的系统上改进的代价和困难是非常大的,效益也可能受到质疑。所以,后来在90年代提出了低影响开发,强调的是源头分散。“它是针对原有这套系统,但是又有局限性,所以这些年提出了一个更大尺度的绿色基础设施,包含了源头。”
第二是澳大利亚的水敏感性城市设计,车伍说,在欧洲,英国这几年也引用了澳大利亚的水敏感性城市设计,它们的内涵大同小异。
“水敏感性城市要从城市规划的角度来考虑水的问题,今天的海绵城市也应该有这样一个更高的视野和尺度。”车伍指出,从传统的排水系统单一目标逐渐走向综合性,要特别重视跨学科、多尺度、多目标、水循环综合管理方法,“水的系统要跳出给排水、水利工程专业的视野。”
对于中国而言,车伍表示,我国城市季节雨水分布非常集中,为了利用而利用,它的经济效益不高,所以当初提出了雨水综合利用。“这是一个概念上的创新,实际上把雨水的下渗,生态化的利用也纳入进去。”
车伍指出,中国的城市发展到今天,有了一定的经济条件,但面临的问题也远比其他发达国家尖锐得多,因为我国的人口压力、污染的负荷更重。“我们不要过分强调技术,技术只是下面一个层面的问题,如果顶层出现了问题,规划基础设施布局出了问题,再来做是非常非常困难的,代价也很高。”
车伍进一步指出,一定要从理念、方法、技术、设计、规范标准,投融资模式、今后的运行维护等一系列的方式来变革过去的模式。必须打破禁锢和解放思想,推进部门之间的结合、专业之间的结合,才能尽早实现海绵城市的建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