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5-10-18 01:00来源: 作者: 点击:次
中国“千城一面”源于思想误区
我们太习惯“自上而下”,认为这才最有效率、最直接、最科学,总想画张蓝图,把未来框死,因而窒息了与时俱进、应时而变的可能。
“中国很多城市似乎长了同一张脸。”在首届绿色城市化论坛上,加拿大建筑师比克提出批评。
“千城一面”并非新话题,20年前就有学者指出,中国许多城市外貌高度同质化,哪怕是县城,也要模仿着建条“长安街”,地域文化、地域特色正被同质化浪潮所湮没。
“千城一面”的缺点很明显,不同城市地理、气候、历史等条件各异,套用同一个解决方案,必然破坏原有积淀,造成巨大浪费。特别是这些解决方案本身也未必科学,其中许多部分抄自国外,有明显的时代局限。比如对高楼、宽街的崇拜,既不合理,也不实用,却被当成“洋落”捡回来,视为标准。从全球角度看,今天中国一些城市最光鲜、最气派,可生活不方便,能耗偏高,缺乏个性与人文气息。
以香港为例,那里有很多老街,建筑破旧,交通不便,可徜徉其中,总给人发现新店的惊喜,不知不觉,几个小时便逛了过去。确实,普通香港人居住条件一般,但能逛街,这个城市就是有魅力的。
相比之下,内地城市的马路动辄几十米宽,大厦一座连一座,买个菜、打个酱油都不方便,且都是直街,一览无余,谁还有心情去逛呢?
城市不是一座工厂,不能只为提高工作效率、展示形象而存在,它也是人居住的地方,要为人提供方便,如果变成以水泥压迫人、排挤人,那么,我们还会把它当成家吗?
作为不发达国家,“千城一面”有其不可避免的一面,为了速度,难免牺牲一点质量,可当我们超越了初期阶段,为什么依然慢不下来?为什么依然没人踩一脚刹车?
因为,这其中存在着思想误区。我们太习惯“自上而下”,认为这才最有效率、最直接、最科学,总想画张蓝图,把未来框死,因而窒息了与时俱进、应时而变的可能,这就给重复、雷同提供了合法性。我们始终将“自下而上”看成是“失控”“混乱”,忽略了它的价值。
凯文·凯利曾举过这样一个案例:科学家们为如何造出更适应环境的机器人而头痛,但他的建议是,制造出几百种机器人,将它们都放到自然环境中对战,活下来的即最优。其实我们人类就是这么进化而来,并非上帝设计的产物,我们完全可以让机器人去克隆我们的成功。
事实证明,“自下而上”才有生命力,才有可能筛汰出最佳策略,蜜蜂没有工程师,却造出了高度合理的蜂巢,这恰好说明,多一点倾听、多一点沟通,助力社会成长、允许各抒己见,可能比坐在办公室里套几个公式、生造几个概念,要有价值得多。或者,只有当我们真正突破了“自上而下”的虚妄,“千城一面”才有可能真正得到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