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5-09-15 11:40来源: 作者: 点击:次
肆合设计 刘柏坚
我觉得奇奇怪怪的建筑的产生,其实是中国走进国际的一个过程。所以我想要用一种中国创造的思维去看这个事情,我认为最重要的并不是尝试去清晰的鉴定何谓“奇奇怪怪”,因为这种尝试实际上是危险和困难的。我们的重点应该放在怎么样反思过往十年、十五年、二十年的发展,这比“奇奇怪怪”更加重要,因为建筑物的发生有很多因素在影响,可能是因为政治因素、经济因素、商业因素。建筑师在设计的时候一定有他的理由和抗拒,可能是因为当时的社会环境产成了这些奇奇怪怪的建筑,所以在这个过程中,建筑本身是无辜的。用这个角度去看,下一步是怎么反思的过程。
“奇奇怪怪的建筑”这个范围很大,但是我想用几个原则去定义一下:
第一个原则,中国这几十年有很多很具象的建筑,我觉得建筑本身当然是可以诗意的,因为它是文化的工作。但是建筑本身不应该只以具象为核心,就是说这个建筑不应该为了具象来建造。因为建筑本身应该是以人及其功能为主,从整个大局来考虑,单单为了创造奇观来建造绝对是浪费。
第二个原则,几千年来中国最辉煌的年代都没有所谓的建筑师,建造基本对于工艺是十分尊重的。以前都是鲁班师傅盖一些建筑,并没有什么特别的行业,建筑业是从西方传过来的。
第三个原则,是否一个白色的盒子就永远不会列入奇奇怪怪的建筑呢?以前纽约都是低矮的楼房,所以第一个高楼在当时就成为了一个“奇奇怪怪的建筑”,但是现在这些建筑已经变得很普通了。
第四个原则,今天的中国其实不应该用单方面反西方的思维去看建筑,除非中国能创造自己一套建筑技术。我们很难完全偏离西方。我们要有自己的特色,所以西方就一定是奇奇怪怪,这个想法在逻辑上是行不通。
第五个原则,如果要让中国在世界上能够发挥其文化的影响力,最少要保持一些非常的建筑。什么是非常的建筑?我认为就是在控制范围内的一种突破性的建筑。在日本多数是小建筑的历史,这是尝试去突破的一种做法,但是日本的建筑不会突然间有很大的动作,都是很多小建筑尝试不断地放大建筑的可能性范围。
第六个原则,对于工艺,我觉得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如果我们不能够离开西方的建筑技术的话,我们下一步可不可以在工艺上去提升呢?拿日本做一个例子,只有一丝不苟的精神才能发挥人民的动力,把文化融入当代的大环境中。
第七个原则,让文化带动经济、商业从文化中生长。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威尼斯,另一个我觉得韩国这几年做得也非常地好,用文化带动经济,文化融入建筑设计,重新认识他们的历史、文化。
至于以消费主义手段研发的建筑,从长远看不能带动文化。现在存在一些建筑是为了个人名誉、商业品牌所建设的某一种形态的建筑,这种建筑更不可能带动文化,因为这种建筑的能重复性是非常低的。如果我们希望某一些建筑师能够带动整个文化,我觉得这个想法是不对的,文化应该在建筑之上。
如果中国是一种精神形态的话,我们要定义的并不是奇奇怪怪的建筑,而是具有能重复性、高工艺、包容于国际之上,以文化主导带动经济的建筑,这就是我们说的“中国创造”。如果能够做到这个,我相信现在我们看到的一些消费主义文化下出现的奇奇怪怪的建筑自然就会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