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晓昕:做一位有建筑情怀的建筑师

时间:2015-09-11 08:58来源: 作者: 点击:

曹晓昕

曹晓昕,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第三设计所青年建筑师,曾获“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的光荣称号。1997年,曹晓昕的第一个作品——文化部办公楼在东二环路建成,同年,由他主持的中国烟草交易中心外延改造方案首次竞标成功。之后,他又相继设计完成北京中关村西区鼎好电子商城、中软总公司昌平科技园研发楼等方案。北师大国际学术交流中心也是他的作品之一。

行内的人常说建筑师做工程,就像抚养自己的孩子,曹晓昕对此深有同感。1996年,他首次接触北师大国际学术交流中心这个项目时,还没有认识现在的妻子。如今,工程竣工了,孩子也4岁了。从构思方案开始到变为真实的建筑,耗费时间之长,投入精力之大,是行外人难以想象的。曹晓昕对这项工程倾注的精力远远要大于对孩子的投入。北师大国际学术交流中心是学校对外交流的窗口,气势宏伟的外观造型设计,高品质,高标准的配套化设施,使它成为目前国内高校一流的建筑。

曹晓昕认为,高校是静心做学问、搞研究的地方。在工程设计之初,他就下定决心要做一个真实,静心的建筑。因此在对方案的调整、施工设计和现场施工控制的过程中,“有重量而又有活力,有品质而又不炫耀”的建筑思想一直贯穿始终。然而,这些思想要在工程中实施起来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随着“北师大工程”结构的封顶,校方迫切需要拿出裙楼外挂石材的样品,他接连跑了几处石材厂家的样品库,颜色和质感的配搭总是不能让人十分满意。就在他疲惫得几乎要放弃时,终于在一个偏僻的墙角发现了一种结晶巨大的石块,这种石块黄中微微泛着点红,而且颇有硬度,显得镇定,不浮躁。当时他兴奋得都有点傻了,盯着那块石头足足看了几分钟。后来经考证,这种石材是产于巴西的金钻麻。但就在他历尽千辛万苦选定那种石头之后,学校内部及施工方有许多人提出异议,“颗粒太大,不细致”,“颜色不好”等埋怨的声音不绝于耳,校领导也犹豫了,最后只决定试挂。随着工程的深入,原来的异议逐渐变成越来越多的赞同,他也因此赢得了校方的支持和信任。到工程后期时,大厦所有内部装修的选材,学校干脆全部让他签字定夺。

狄德罗曾经形容天才是“精神的浩瀚,想象的活跃,心灵的勤奋”,这也正是曹晓昕对自己提出的要求。当他回想起1993年参加工作到现在的经历,他说自己几乎都是在一种无休止的“加班”中度过的,每一项工程的后面都有一段汗水积成的岁月。为了更好地充实和武装自己,他还多次远涉重洋,赴美国和欧洲去考察建筑,对于建筑的感悟也越来越多。从以前只重视建筑的“型”到现在越来越注意到构成建筑的材料,逐渐尝试着用不同的材料以不同的技术建构不同的室外和室内的建筑空间。他认为,这应该是建筑师对于“求新、求异”的理解,也正是建筑的精神所在。曹晓昕把自己这种对于建筑的理解追溯到远古人类,他说,从建筑的起源看,人类建筑的第一个“棚子”,就是第一个建筑,一定不是在考虑什么“型”或“式”,而是在找石头或木头,研究着用什么样的技术把它搭起来。这也正是他一向偏好新技术、新材料的原因。

曹晓昕在致力于工程项目的研究和开发的同时,还注意总结经验和教训。在一般人的眼里,曹晓昕是一个幸运的成功者,年纪轻轻就拥有了诸多成就和荣誉,但在这些成功的背后也有着不少的挫折。现在回想起来,曹晓昕说,失败其实也是件好事,它让你看到自己可提高的空间还很大,让你静静地回想和质疑方案构思到成型的所有环节,从而更加了解自己的实力,这是走向成功的真正资本。

在采访结束时,我们问及曹晓昕对于自己作品的看法和他将来的打算,他说,建筑是一门艺术,对于建筑师来说则是带有许多遗憾的艺术。由于对材料的不懂和经验不足,自己常常会后悔,而且由于新科技的不断发展,在建筑设计之初还很时髦的想法,也许在建筑竣工交付使用的时候,就会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曹晓昕说,他的理想是自己做一个很小的房子,能让自己去更多地控制它,也许是几千平方米,也许是几百平方米,真正地做一个“小房子,大建筑”。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