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克乌维·蒙许:福州城建不是快消品

时间:2015-08-18 11:26来源: 作者: 点击:

著名建筑师Dirk U. Moench(德克乌维.蒙许)

“每个人或每座城市都应该有属于自己的记忆,人们对城市的记忆可以通过建筑被无限放大,我们一直在寻找自然、建筑和这座城市以及城里人之间的关系。”这是德国著名建筑师德克乌维·蒙许教授说过的一段话。

日前,《福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年)》获国务院批复,将福州定位为省省会、海峡西岸经济区中心城市之一、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滨江滨海生态园林城市。福州“历史文化名城” 这篇大文章该如何“遣词造句”?在著名建筑师德克眼中,福州又该如何寻找城市、文化、历史与建筑的和谐关系?

城市建筑不能以好看与否为标准

德克与中国的结缘源自的里弄改造。“十年前,人们就看到里弄在一天天变少,人们发现原来这一百多年以来,社会文化的变革、人们在其中的故事都与这些老房子有很大关系。因此,很多设计师就开始思考我们该做些什么?我们可以怎样拯救我们的文化?”德克认为,上海塑造的先例给中国很多城市起了很好的典范作用。

同样,在福州生活的四年里,德克也看到这座城市、特别是老城区经历的变化。“比如三坊七巷,当我第一次来到福州就看到它正在改造中,我从朋友那里了解到,十年前这里差点也被开发成商业区域。那时有很多老前辈付出了很多努力,于是,三坊七巷的大格局被保留了下来。如今来到这座城市的游客,甚至是本地人,还可以享受到当年那些人努力的成果,这是一件进步的事情。”

然而,很多学者或专业建筑师还是常常面临这样的问题,“你做的是仿古建筑还是现代建筑?”这就好像现在很多人看建筑时,总把过去与现在剥离开来。其实,看建筑并非选择好看与否,而是每一个风格的产生与当时的社会经济情况、人们的心理及信仰有关。

活的城市街区,应该有鲜活的人与故事

德克常常用“两只眼睛”来比喻建筑师的身份,建筑师的一只眼睛是往后看的,他要看城市的过去,但另一只眼睛又必须往前看,需要预见这座城市将发生的未来,建筑师要用两只眼睛同时思考,因为建筑不是复制和仿照的过程,它是发展中的进步与演变。

德克认为,两三百年前,人们的工艺和制造方式是不同的,今天的我们可以从过去提取灵感,用今天的方式把传统翻译成现在的语言,“如果是这样,历史就可以成为一个活物,因为我们的传统被延续下去,而不会只是一座封存的博物馆。”

建筑非普通产品,它与时间有着太多的关系。在时间的沉淀中,建筑与建筑就形成了我们的城市。德克认为,在当下我们要问自己的问题是:规划要如何指导建筑?新的建筑要如何尊重老的建筑?新的建筑如何在老城市中指明未来的方向?因为一个活的城市街区,不应只是一座死的、为了纪念过去的纪念碑,而应该有鲜活的人在这里发生着他们期待发生的事。

福州老仓山为什么如此特别?因为文化底蕴

在德克的专栏文章《未来考古》中,曾经留下这样一段文字:“过去城镇和村庄被认为是表达和识别人类文明的重要手段,一个持久稳定的象征。显然,今天不再是这样了。城市的建立不再被看作是一种遗产,而更像是满足了当前需要后马上扔掉的一种消费品,结局就比一件T恤好些。未来世界的孩子们参观考古现场,是否会摇着头爬上许许多多商场的废墟,想要知道为什么我们这个时代留下来的几乎是垃圾。每当想象遥远的这一天,我总会很伤心。”

这段文字看起来满是无奈,但也体现了在城市飞速发展的进程中,城市建设者“急功近利”的心态。对此,德克认为,当你行走在一座城市的老城区的时候,就像在看一本书,这本书中不同的章节由不同年代的作者留下的印记,而我们所生活的城市的这本书还在被书写与创造,我们这代人的责任就是去思考,什么样的我们将被这本书记录下来?我们在这个时间点还能为这本书书写些什么?

正如福州两大历史街区之一的烟台山,德克对参与其规划设计感到十分幸运,同时也提出了自己的思考。“当我们走上烟台山时,不仅看这些老建筑,而是思考这里有过怎样特殊的回忆?这里对福州人代表着什么?为什么老仓山会如此特别?我们回顾、思考,发现这里在100多年前有着很大的反差与碰撞,这里当年有来到闽江边上将茶业带到国外的人,有本地人也有外国人,有典型的东西方文化碰撞,有着中国与世界的碰撞。但在很多碰撞中,它们又和谐共处地被保留下来,烟台山是个丰富多元的文化浓缩。”

德克说,“曾经的烟台山就是‘最福州,最世界’的见证,在这片文化土壤的孕育下,福州经历了从封建到现代、从闭塞到开放,时代的转型。因此,在新的规划中,我们希望用今天的方式再现百年前老仓山的独特魅力。”

【人物名片】

Dirk U. Moench(德克乌维.蒙许),德国知名建筑师,INUCE壹驰事务所创始人,在欧洲、美洲及亚太地区的建筑设计界有着丰富的领域经验,2011年以外国专家身份作为特殊人才被福建省人民政府特别引进,2014年他的作品荣获“LEAF第十一届欧洲杰出建筑师特别奖”。这是全球建筑设计领域最高级别奖项之一,有“建筑界奥斯卡”之称。他关注发展中国家城市化问题,聚焦在飞快变化环境中孤独迷失的人文现象,希望通过心灵地标,用建筑治愈疗伤,使得人与人的关系更亲近,被誉为“心灵建筑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