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5-04-11 16:18来源: 作者: 点击:次
杭州西湖边建于1931年的蒋经国旧居
杭州西湖边建于1931年的蒋经国旧居,历经多年大门紧闭、落叶堆积后,日前由杭州市西湖风景名胜区管委会的项目审批公示显示,或将由麦当劳餐厅食品有限公司新建餐厅项目。
围绕这则消息,专家观点和坊间舆论应属客观平和,并未一味指责“名人旧居开洋快餐”的“违和感”,或是排斥商业化运作,而是认同在履行审批手续、严格过程监管的前提下,只要不改变外观原貌、内部格局,商业开发利用并无不可。
诚然,保护不是僵化的封闭保护,通过合规合法的商业开发来聚人气、反哺保护,未尝不是一种“活态”保护的探索。但是,现实往往容不得人乐观,教训亦不少见。常常审批是通过了,但一迈过“门槛”,承租方、开发商便“任性”妄为。监管的缺位最终让老房子屡屡“受伤”,不可逆的影响损失令人痛惜。既成事实摆在那里,到时专家学者再是“跳脚”也来不及了。
像同在西湖边的杭州市历史保护建筑茅以升故居,十几年前拍卖经营使用权,开起高档咖啡馆。结果卸了楼板、拆了窗户,“拆得只剩个空壳子”,改造后面目全非。几步之遥还有市历史保护建筑、南山路204号别墅,当年是住过许多著名画家的美院宿舍,后开出“两岸咖啡”。几年前,这座将近80岁的老房子,因安全隐患疏于管控,被夜半一把火烧穿屋顶、大伤元气。
难免慨叹,即便是在保护与开发关系命题几经深入讨论的现今,即便是有市级文物保护点的牌子、坐拥西湖白堤断桥的绝佳位置,蒋经国旧居这样“有故事的老房子”,虽不至像其他命运多舛的名人故居、旧居一样有“维修性毁坏”“开发式拆除”之虞,但还是难寻一个平衡各方需求的生存模式。
那么,名人故居、旧居这些“有故事的老房子”,该探寻怎样的生存模式?答案或许难以一概而论,但至少有几条可资借鉴:
其一,改革开放到今时今日,各级政府应该有眼光、有胸怀,也有底气来做一些不能马上见到效益的公益性、公共文化投入。应有专门机构对故居旧居等历史文化遗产登记建档、分类管理,梳理评估各类老房子的历史文化价值。
其二,市场化运作也要厘清保护与利用的主从关系。“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说法是对的,问题在于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到底哪个是“皮”、哪个是“毛”,可别本末倒置。对一些多年“铁将军把门”、市民游客无法亲近的故居旧居,不妨“以开发换开放”。
其三,眼光不要仅仅盯着拿故居旧居开店、开咖啡馆,不是只有这一条道可走。故居旧居并非天然地与“公家贴钱”、门可罗雀画等号。如能串起一条名人故里旧居、史迹遗存的特色休闲观光旅游线路,本身也是一项前景可观的好生意。
欧美国家许多名人故居是免费开放的,但纪念品商店里以名人为灵感主题的大小商品创意百出、设计精巧,让人忍不住掏腰包买回来。到奥地利萨尔茨堡莫扎特故居,参观之余买一盒莫扎特头像巧克力,去英国斯特拉福德小镇“朝圣”莎士比亚故居,顺道选一支复古的鹅毛笔。这些名人故居衍生纪念品的利润,可以补贴日常维护运营的开销,还能成为最艺术的“流动广告”。
“有故事的老房子”如何存续?期待政府能更多开动脑筋,找到一条在传统与现代的维度之间、在文物保护与商业开发的规律之间、在历史文化遗产的维护与传扬之间,兼顾并利的道路。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