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预制混凝土结构技术,推进建筑产业化

时间:2015-04-04 08:09来源: 作者: 点击:

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在欧美、日本等国家应用相当广泛,国内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也有部分应用,随着当前国家对建筑产业化的大力推进,建筑产品的标准化必须回归原点,完善装配式设计技术,向制造业学习推进预制构件工业化。

国内的建筑设计规范为刚性抗震设计体系,国外的多为柔性抗震设计体系或者非抗震设计体系;目前国内PC构件造价比传统现浇的高、人工费用低,而国外PC构件造价比传统现浇的低、人工费用高;国内建筑工人以农民工为主,预制构件制作、施工精度不高,国外的产业工人的预制构件制作、施工精度高;国内建筑集成技术弱、社会标准化程度低。因此国内建筑产业化不能完全照搬国外现成的经验,必须在借鉴国外先进技术的基础上,从设计方法及流程上完善预制混凝土结构技术,不断提高建筑产品工业化质量及规模,全面推进建筑产业化的实施。《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1-2014)以及各地方预制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的陆续实施,为产业化建筑设计提供了依据;同时9项有关建筑产业现代化国家建筑标准设计图集(15G365、15G366、15G367、15G368、15J939、15J107、15J310)于2015年3月1日起实施,大大方便建筑产业化项目的设计工作,为全面推进建筑产业化提供了设计基础。

目前装配式混凝土结构体系主要分为两大类,第一大类为竖向构件(剪力墙、框架柱)现浇、水平构件预制,第二大类为全部构件预制。全预制结构体系仅梁、柱、剪力墙连接节点及叠合楼板上层混凝土为现浇,预制率可达到75%以上。工业化生产预制构件包括:叠合楼板或叠合阳台板(PK板或桁架钢筋预制板)、PC外挂墙板(非承重墙)、PC楼梯、PC外边梁、PCF剪力墙、PC梁柱、预制内墙墙条板及轻钢龙骨隔墙等。

装配式钢筋混凝土结构由预制混凝土构件通过可靠的方式进行连接并与现场后浇混凝土、水泥基灌浆料形成整体。连接节点钢筋采用胶锚连接、浆锚连接、间接搭接、机械连接、焊接连接或其它连接方式,通过后浇混凝土或灌浆使预制构件具有可靠传力和承载力、刚度和延性不低于现浇结构,使装配式结构成为等同现浇结构。连接节点技术是装配式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施工的难度及重点,为方便施工、质量可靠、易于检查,连接节点技术随着工程经验的积累、试验研究的深入尚需不断完善调整。

装配式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应满足下列要求:预制构件宜符合模数协调原则,对预制构件进行正确、合理的拆分(预制构件详图深化单位共同参与),优化预制构件的尺寸,减少预制构件的种类;预制构件应满足制作、存储、运输、施工吊装等要求,且应便于施工安装和进行质量控制;预制构件应进行施工工况和使用工况下的两阶段设计验算。

预制构件工业化应满足“两提一减”的原则,即提高质量,提高效率,减少对人工的依赖。需要对各工业化体系的设计、施工、构件成本数据进行归类整理,统计得到成本对标的各维度指标,包括PC构件的经济宽度及跨度、各PC构件的钢筋含量等指标,为工业化应用提供明确的成本指引,解决当前PC构件造价偏高的问题。

BIM三维可视化技术的运用,使建筑产品的规划、设计、建造到运维都在可视化的状态下进行,进行碰撞检查,优化工程设计,减少返工并提高施工质量。通过BIM数据库的创建,以快速提供支撑项目管理所需的数据信息,以实现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工人、工时、工序、工效以及成本等数据的实时采集固化。

通过高效工法实验楼的建造,全面引入干法施工工艺,针对建筑的结构、内装、设备传统建造方法进行革新,包括干法、一体成型整体卫浴、干法厨房、干法挂板,室内装修将更多地采用工业化产品、干法工艺大幅度减少现场湿作业,使得现场施工更为高效、简单、质量更为稳定。结构连接节点施工技术是实验楼建造的关键。通过实验楼的建造有效解决现场施工精度、进度、质量问题。

依据现行《装配式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程》及其他相关工程质量验收规范对产业化建筑进行质量检测,实现对建材产品质量的全流程控制,对建筑结构施工质量(结构连接节点是重点)进行全过程监控,确保产业化建筑的整体质量可控。

随着预制混凝土结构设计技术、施工工法日臻完善,预制构件标准化工业化规模扩大,建筑产业化必将成为现代建筑、绿色建筑的发展趋势。

(作者系中国航空规划建设发展有限公司结构副总工程师)

杨超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