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谁来为非正常“死亡”的建筑买单?

时间:2015-04-03 00:21来源: 作者: 点击:

谁来为非正常“死亡”的建筑买单?

近日,造价不菲、运行不足的5年郑州市农业路22座BRT公交站台因修高架拆除风波未平,该市文化路黄河路使用不到5年的人行天桥又将面临拆除,原因是配合地铁5号线施工。据大河报报道,天桥造价可能在270万元左右。

据了解,黄河路文化路口人形天桥,横跨路口四个方向,附近有学校、医院、大型超市,极大地缓解了人流压力。不少市民惋惜的表示,郑州市近几年频现“短命”建筑,动物园天桥不到4年就“退役”,二七广场西天桥使用8年被拆等,这些“短命”的市政频繁拆除,真的是“太浪费”。

类似于郑州天桥这样的“短命”建筑并非个案,2005年的市永川会展、2007年的沈阳五里河体育场、2009年的首义体育培训中心综合训练馆、2009年的沈阳夏宫……这一个当时响当当的建筑在“青壮年”时期就被“隆重推到”令人惋惜。

我们不禁要问现在科技越来越发达,“短命建筑”却层出不穷,那么谁应该为这些非正常“死亡”的建筑买单呢?

笔者认为原因不外乎以下几点:首先,中国式大拆大建背后,政府官员难逃其责。一些官员注重面子工程、唯GDP论,以及想依靠城建创造政绩、牟取地产建设暴利的错误政绩观,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短命建筑”的不断上演。其次,规划朝令夕改的短视观念是短命建筑的直接推手。无论是拆还是建,都“全靠领导一句话”。其中有的城市,换个领导,就要变个样。城市规划犹如领导手中的“橡皮泥”,官员需要什么样的城市,他们就设计什么样的规划,丝毫不顾及规划与前任领导的发展思路是否对接,即使出现了矛盾和对抗,也是以当下官员的意愿为准。再次,监管缺失,无人调查和问责,纵容“短命建筑”多发。房子是谁规划的?花了财政多少钱?为何要拆?拆了以后干什么?如果对每个大型建筑来龙去脉都搞清楚,建设和拆除都有透明程序,都有明确责任,想罢就不会产生这么多的浪费。

解决“短命建筑”问题不能就建筑论建筑,应从城市发展、更新的高度看待这一现象,给予建筑所生存的外部社会经济环境以更多的关注,立足于观念和制度创新,从建筑物的外部环境和建筑物的自身两方面入手共同寻找解决问题的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