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建设国家卫生城市让市民更健康

时间:2015-03-31 02:18来源: 作者: 点击:

生活安康疾病减少市民期望寿命提升
建设国家卫生城市让市民更健康

建设国家卫生城市的终极目标,是提升城市品位,服务百姓生活,促进全民健康。

在天蓝水清、环境整洁优美的城市里,疾病少了,生活好了,人们的幸福指数就会在不知不觉中提升,市民作为城市的主人,才是城市建设的参与者和最终受益者。

武汉疾病防控为百姓护航

为了老百姓身体更健康,武汉市疾病防控的健康卫士们不惧任何挑战,护佑着城市的生命线,13个行政区全部达到省疾病预防控制“强基工程”先进区标准。

肺结核与艾滋病、肝炎同被列为世界三项重大传染病。在所有传染病种类中,肺结核病发病率最高,约占武汉市甲、乙类传染病发病人数的三分之一。怎么对抗肺结核,一直是传染病防治者们工作的重心之一。

江汉区50多岁的的哥吴师傅,半年前咳嗽不止,被确诊为传染性肺结核,住院期间治疗费共计12100元,但需个人支付的不到百元,主要是医保目录外的费用。此外,每天还有20元的餐补,让他能积极参与治疗,病人家属感激不已,拉着医生的手,不停地道谢。

新发肺结核初期传染性较强,但治疗2—3周传染性可降低70—80%,以前很多患者因家庭困难贻误治疗,导致疫病在更大范围内扩散。为了从源头上打击肺结核,武汉市投入专项经费设立试点,传染性肺结核患者确诊后隔离治疗2—3周,实现全程免费,并提供每天20元的住院餐补,此举在全国尚属首创,甚至国家卫计委专家团专程来汉调研,有望将武汉结核病免费治疗模式推向全国。

随着这些健康卫生的工作越来越深入,武汉市肺结核发病率也不断下降,其中涂阳肺结核(指痰菌阳性,具有传染性的肺结核)发病率10年下降53.4%。而近年来,全市也未因防控措施不力而发生甲、乙类传染病暴发流行案例。

各类健康教育“风生水起”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健康教育首先从孩子抓起,目前,全市中小学健康教育开课率100%,各区各单位和广大城乡居民积极参与“健康武汉全民行动”,各类健康教育主题宣传活动风生水起,遍布三镇的每一个角落。

健康教育还建立四级管理网络,实现了全市健康教育基层网络全覆盖。武汉市爱卫会、市卫计委、市疾控等相关部门,还经常开展“健康武汉全民行动”、“健康知识进万家”及“健康之星”评选等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注重实物及现代相结合,实用与便民并行,同时提高了市民卫生素养。

近年来,市卫计委每年都会在汉口江滩启动健康大义诊活动,除了武汉19家医疗机构提供义诊咨询、体能测试外,不少市民还领到了免费的控油壶、量盐勺、腰围测量尺、膳食宝塔卡、体质指数刻度盘等小工具的健康管理包,“这下好了,每天做饭放多少盐,多少油才健康,就有数了。”去年3月,来到现场的陈玉英女士笑着说。

如今,行走在大街小巷,粉饰一新的外墙上都可看到简洁大方的宣传画,这些形象生动的健康教育知识科普,让市民在欣赏之余,不自觉间也有所改变。

“公共场所禁烟,是一个承诺,一种美德,一种文明修养,当然也是一场集体养生。”这个宣传语让老“烟枪”徐明印象深刻。1995年,他从襄樊来汉打工,每天都要抽两包。直到去年,禁烟标识越来越多见,无烟环境范围不断扩大,在公共场所也有了劝烟志愿者,他终于下定决心去戒烟,去年从每天两包减到了一包半,前不久,又减到一包。

市民期望寿命不断提升

卫生是最基础的民生,健康是最重要的小康。2014年统计数据表明,武汉市人均期望寿命提高至80.13岁,已达到2011年世卫组织公布的全球高收入群组,人均期望寿命80岁的水平。

人均期望寿命,其实是反映居民生活水平的国际通用指标,它主要得益于经济持续发展、医疗资源投入不断增加、居民生活水平、医疗救治和疾病预防控制等整体健康维护水平的提高。在这一前提下,市民卫生素养不断提升,人均期望寿命才会不断提高。

细心的市民留意到,各种卫生宣传日、节令变化、突发事件等时,手机会收到一些短信,如健康保健、传染病预防、慢性病防治、食品安全等知识。有时遇到突发事件还能辟谣,曾经青山关于“雾霾”的谣言满天飞,汉口的故事也飞到了武昌,后来还是城市相关职能部门发来的权威短信安定人心。

为增强市民健康素养,全市还建有健康广场或健康长廊50个,健康小屋110个,小屋里配备有血压仪、血糖仪、体脂仪、身高体重仪等检查设备,方便居民群众掌握自身健康状况,同时还配有健康教育宣传功能的显示屏,提供健康指导。

如今,站在长江边上放眼望去,东有汉阳江滩、北有琴台广场、西有二桥体育中心、南有全民健身中心,想运动的市民有了自己的“主场”。

常在江滩晨练的朱义桥爹爹79岁了,精神矍铄,太极打得极好,“我们人老了,最怕拖累子女,只要身体棒棒的,长寿就不再是负担。”朱爹爹昨说道。

2013年统计显示,武汉市居民健康知识知晓率89.8%,行为形成率85.1%,基本技能掌握率76.5%,通过卫生城市的建设,老百姓正用实际行动捍卫着自己的健康。

【记者手记】

八月顶热浪爬
水质合格居民放心

城市的绿化多了、道路宽了、环境美了,建设国家卫生城市,每一位市民都是参与者。

武汉晚报记者在2010年曾亲历过这一段岁月。在6个多月的时间,去餐馆数过苍蝇,看过下水道,去垃圾转运站闻过,也曾跑到工地厨房查看员工健康证……

印象深刻的要数当年8月19日开始的一周“水箱之旅”。武汉市主城区有居民二次供水设施3440处、屋顶水箱1914处、15971个。除有无所属管理单位、是否建立卫生管理制度等要求外,屋顶水箱是否完好、是否加盖加锁,溢是否有防护网(罩)也是关乎民生的重要一环。所以,一周内要对7个中心城区二次供水设施卫生管理情况进行抽查、摸底。

八月的武汉,骄阳似火。水箱多在老社区房屋的顶楼,上去只能靠爬楼。一个八楼没问题,但每天起码要爬20多趟八楼,一路下来小腿肚子直打颤。爬完楼梯才能上天台,有的老社区天台没有专门楼梯,需借助绳子或木梯,曾有一次手滑差点摔下来,还有一次手被倒刺划伤。上了天台还没完,须继续搭铁梯到水箱顶部。

记者从小就恐高,但要在一周内了解水箱情况只能硬着头皮上。水箱顶部没遮挡物,一眼望去就能看到地面,半天不敢动弹,最后还是在社区工作人员搀扶下才安全着陆。

“前不久,我们屋顶上的水箱清洗得很干净,还做了水质检测,我们很放心。”家住汉阳区青石桥小区的王萍女士说。目前,全市供水普及率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