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5-03-28 07:36来源: 作者: 点击:次
济南因“泉”而生,济南名泉已入选中国自然与文化双遗产预备名录,“中国惟一,世界著名”,是济南乃至国家的名片。正是这座与水结缘的城市,“趵突泉、黑虎泉、珍珠泉、五龙潭”四大泉群赋予了这座城市海绵一样的特质。济南建设海绵城市,就是要构建现代雨水控制利用系统,解决泉水枯竭、洪涝多发、水源不足、水质污染的突出问题。
近年来,济南市委、市政府通过不断提高城市防洪排涝减灾能力、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缓解城市水资源压力工程建设,积极打造以修复自然水生态体系为重点内容的工程建设,最大限度实现雨水在城市区域的积存、渗透和净化,促进雨水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也为全力争创海绵城市试点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按照党的十八大关于生态文明建设战略部署以及习近平总书记“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省济南市相继开展了创建生态城市等活动,在全国率先开展了水生态文明城市建设试点,取得了初步成效。近日,财政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水利部联合部署海绵城市建设任务,这是省会济南保护和恢复“泉城”特色、加快生态文明建设的极好机遇。
海绵城市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济南市海绵城市建设主要包括城市水系统、城市园林绿地、市政道路、建筑小区及能力建设五大系统。
天降甘霖 要留住更要用好
有需求 利用雨水解渴泉城
济南城区属于北方坡地与平原构成的复合型城市,典型的季风性气候,年降水量只有600~700毫米,人均水资源只占全国人均水平的1/7,为典型的资源型缺水城市。随着城镇化、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全市水资源管理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建设海绵城市,是济南客观现实的迫切需要。
一是随着城市规模的快速扩张和南部泉水渗漏带的不断缩小,保持泉水持续喷涌的压力始终很大,如果措施不力,群泉将再次面临停喷的危险。
二是南高北低的地理特点和雨季过于集中在七八月份的气候特征相互叠加,再加上地面过度硬化,极易出现城市山洪现象,“7•18”特大洪涝灾害的隐忧始终存在,城市排水防涝总体形势严峻。
三是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水资源总量不足与雨洪控制利用措施不到位问题并存,双重性制约愈加明显。因此,作为北方典型的缺水型城市和著名泉城,济南建设海绵城市,不仅是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确保城市安全运行的迫切需要,也是保护泉城特色、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
有优势 水环境综合治理初见成效
建设海绵城市,济南具备良好的基础和条件。
从自然地理条件来看,济南城区南高北低、东西“地绵体”地质(具备良好的“渗、滞、蓄、净”功能)和“地下天然水库”(具备良好的“存、释、用”功能),如同“地下水银行”具备良好的“蓄水、渗水、净水、释水”条件,具有良好的示范效应。
从当前的发展基础来看,济南始终深入贯彻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保护与管理制度,坚持开源与节流并重、保特色与保发展并重、治理污染与循环利用并重的原则,按照限制开采地下水、高效利用地表水、鼓励使用再生水的思路,先后投资了1500多亿元,实施了泉水保护、河道整治、雨水利用、污水处理、水土保持、植树造林和公园绿地建设等一系列重大工程。尤其是2012年以来,济南市开展了以创建生态城市、水生态文明市、生态园林城市、森林城市、环保模范城、国家卫生城市为内容的“六城联创”活动,仅有关水资源保护和利用的工程总投资额就达300多亿元。经过这些年来的不懈努力,济南不仅较好地保障了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保持了群泉的持续喷涌,而且水生态环境实现了持续改善,水土流失治理率达到82%,基本消除了劣五类水质,污水处理率达到96%,中水回用率达到20%,“六位一体”水系统治理初见成效,并先后获得“国家节水型城市”、“国家园林城市”等荣誉称号,被水利部列为全国第一个水生态文明建设市,为济南建设海绵城市夯实基础。
系统施治 城市变身吸水“海绵体”
辩证分析 明确建设时间表
近年来,济南已经开展了与海绵城市建设密切相关的一系列治水工作。通过科学系统谋划,遵循治污、治河、治脏、治洪、治水、治景“六位一体”治理思路,从污水治理、河道治理、雨水调蓄、引水补源等水系统治理方面建成了较完善的工程体系。
如今,以建设海绵城市为目标,在系统分析当前济南城市发展和现实需求的基础上,按照建设海绵城市的有关要求,济南市制订了海绵城市建设的实施方案,明确了海绵城市建设的路线图和时间表。按照习总书记提出的“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以及海绵城市“渗、滞、蓄、净、用、排”系统要求,济南将统筹实施城市水系统、园林绿化系统、道路交通系统、建筑小区系统及能力建设系统(包括监测评估)。到2020年,实现雨水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不小于70%,试点区不低于75%,对应控制设计降雨量为27毫米,年均控制径流总量为951万立方米,初步建成城市海绵体。通过海绵城市建设,一般地区排渠系统重现期全部达到3年一遇以上,城市雨水管渠设计标准一般地区采用3年一遇,重点地区采用5~10年一遇,地下通道和下沉式广场采用20~30年一遇。内涝防治标准达到有效抵御50年一遇的暴雨。河道防洪标准达到50年一遇以上,兴济河防洪标准达到100年一遇。
其中,按照“具有系统性、创新性、示范性以及可实施、可持续性”的原则,济南市选定大明湖兴隆片区作为试点,总面积39平方公里,济南市计划利用两年的时间,主要实施小区综合提升、公园绿地建设、透水路面改造、河道整治、地表水转换地下水、危旧管网改造等43项整治项目,全面建成后,污水集中处理率、再生水利用率分别达到98%和25%,供水管网漏失率低于10%,雨水径流外排污染物负荷削减率不低于60%,为全面铺开海绵城市建设积累经验。下一步,62平方公里的玉符河济西湿地片区将作为推广区,深入落实海绵城市建设的各项要求,进一步加快海绵城市的推广和建设步伐。
因地制宜 四大系统生态建设
建设海绵城市,需要科学规划和统筹实施城市水系统、园林绿地系统、道路交通系统、建筑小区系统建设,方能有效缓解城市洪涝灾害、泉水利用不足、雨污水混流三大问题,实现雨水资源化、泉水资源化、污水资源化,提高城市防洪排涝减灾能力,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建设生态美丽泉城。
在城市水系统建设方面,济南市加大河道整治力度,实施兴济河、历阳河、玉绣河、西圩子壕、玉符河、腊山河及历阳湖综合治理工程,建设蓄水坝、谷坊、涵闸、生态缓坡、湿地公园等,增加山谷、小溪、河道的“渗、滞、蓄、净”能力;实施河道清淤工程,增加河道排放能力;加强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按照分系统规划建设与上游优先、集中与分散处理并重的原则,建设英雄山边沟、赤霞广场等污水分散处理设施和大金污水处理厂,同步配套建设再生水回用管网,扩大再生水使用范围,改善河道水质,提升河道水体景观。实施地表水转换地下水工程,加快历阳湖、兴济河泉水调水工程建设,实现泉水再观再用;推进卧虎山、锦绣川、兴隆、浆水泉、凤凰湖“五库联通”工程建设,建立城市河道补水长效机制。实施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及市区南部渗漏带修复保护工程,改造卧虎山水库输水线路,提升蓄水能力。加快改造既有危旧供水管网,降低供水漏失率,提高供水保障能力。
在园林绿地系统建设方面,济南市实施千佛山、英雄山、泉城公园等公园景区改造提升工程,结合公园绿地建设和改造,适当建设下沉式绿地和植草沟,实施透水生态铺装,在充分利用原有景观水面汇水调蓄功能的基础上,适当设置雨水调蓄设施,提升绿地汇聚雨水、蓄洪排涝、补充地下水等功能。实施佛慧山、卧虎山、金鸡岭、兴隆景区等生态涵养区建设,大力开展植树绿化,丰富山体植被,涵养水源,并依托山体地势合理设置雨水收集、拦蓄及利用设施,增强山体公园雨水渗、蓄、用功能。实施街头绿地、游园和道路等绿地改造提升工程,增加乔灌木栽植量,丰富植物配置,完善景观设置,建设下沉式绿地和植草沟,提升透水铺装比率,合理设置雨水蓄水池等设施,提高绿地渗、蓄水等功能。
在城市道路系统建设方面,济南市将城市道路作为径流及其污染物产生的主要场所之一,从道路规划、设计到施工均要落实低影响开发理念及控制目标。对市区所有在建工程按照海绵城市要求落实规划、设计与施工。二环南路、二环西路南延快速路以及计划实施的舜世路二期南段等市政道路工程,率先实施人行道、附属停车场及广场透水铺装,建设下沉式绿地、生态树池及雨水调蓄池等,树立样板,全面推进,最大限度发挥道路集水功能,蓄积雨水用于道路浇洒及绿化等。
在建筑小区系统建设方面,新开发片区应将海绵城市建设要求纳入城市规划建设管控环节,在建与既有建筑小区要因地制宜进行适当改造,试点片区内的既有与在建建筑小区要建设下沉式绿地、可渗透路面、绿色屋顶及透水性停车场等,并设置雨水收集调蓄设施,对地面径流有组织地进行汇集与输送,采取截污等预处理措施后引入原有或新建绿地渗透、调蓄,将蓄积雨水用于小区内绿化浇灌等。试点区域内新规划项目应纳入海绵城市建设指标,实施全过程规划控制。群策群力多方保障促推进
海绵城市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内涵十分丰富,涉及城市建设与发展的方方面面,面临巨大的困难和挑战。为确保海绵城市建设目标的实现,济南市将调动全市上下方方面面的力量和资源,采取综合措施,确保实现海绵城市建设的各项任务落地生根。
目前,由市长挂帅、分管市长为副组长、各相关部门为成员的组织领导机构已成立,办公室设在市市政公用事业局,全面负责海绵城市建设的统筹领导、顶层设计和督导检查。海绵城市建设的任务将分解到各级各部门,并纳入党委、政府政绩考核体系,定期考核,严格奖惩,保证海绵城市建设的任务落实。
为保障海绵城市建设,济南市将从财政收入中,拿出专项资金,并与财政收入同步增长。同时,加大市场运作力度,采取PPP模式,着力解决资金筹措难题。
值得一提的是,与海绵城市相关的城市排水防涝系统、园林绿地系统、道路交通系统等专项规划已编制或修编完成,为海绵城市建设提供政策支持。
永续发展 构建特色生态水圈
诊治内涝 病雨水汛期吸干旱吐
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内涝、道路行洪等城市病越发显著,成为大中城市的一大顽疾问题。在济南也不例外,每当雨季遭遇强降雨时,也不乏“雨后看海”的窘境。出现这样的情况与济南的地势条件有关。由于南北地势高差变化极大,局地暴雨突发性强、时间集中等因素影响,济南易产生道路行洪、内涝问题。虽然南部山区大量强渗漏带帮助实现部分雨水就地消纳,但硬化道路却加剧了城市排水难题,让雨水成为内涝包袱。通过建设海绵城市,将城市河流、湖泊和地下水系统的污染防治与生态修复结合起来,让城市变身海绵体,像它一样下大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干旱时就把吸收的水吐出来,防止出现城市内涝。
雨水资源化 小投资实现高收益
除了缓解城市内涝、减缓道路行洪问题,济南建设海绵城市,更在于解决济南如何保泉、水资源短缺、生态涵养的问题,从而构建生态、可持续的特色水圈,确保泉城之水永续“涌动”,确保城市生命永久延续。
在济南,城市建设区大部分为老城区,存在问题多、改造难度大。由于海绵城市重视对水体的保护,仅需要结合既有绿地、园林、水体增建调蓄设施,就能大大降低水污染治理费用及内涝造成的巨额损失,实现用相对少的投资达到更高的效益。据了解,济南降雨特点中峰值靠前,结合分布广泛的河道截蓄设施、片区蓄水池等能够有效地延缓峰值时间,降低峰值流速。通过控制雨水总量,还能达到降低径流雨水污染的目的。同时,济南市既有和规划中绿地面积及道路面积较大,绿化和道路浇洒用水需求大,该部分用水可以由集蓄的雨水代替,因此雨水可利用价值高。
以建设海绵城市为契机,济南市将进一步将这一理念贯彻到城市建设中,在用地控制、建设程序、指标体系方面以及规划、设计、建设实施、维护管理环节上,实行全方位、全过程的监管,把海绵城市建设的控制性要求纳入土地“两证一书”、“土地招拍挂”、施工图审查、开工许可、竣工验收等管控环节。尤其是“渗、滞、蓄、净、用、排”多措并举,采取源头治理,将雨水就地留存,减轻城市防洪压力,恢复生态涵养,实现雨水资源化,缓解水资源不足的压力,为济南建设常年喷涌的泉域以及市民饮用优质地下水等惠民工程发挥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