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实录】第十四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平行展暨中国城市馆首展预

时间:2014-06-03 00:17来源: 作者: 点击:

摘要:2014年5月13日,第十四届威尼斯建筑双年展平行展暨中国城市馆首展预告会在中华世纪坛数字艺术馆举办。本次预告会会介绍了即将在威尼斯举办的“穿越中国从北京出发”的展览,作为威尼斯建筑双年展的平行展,由北京国际设计周携手北京市西城区政府、大栅栏举办。


预告会现场
预告会现场


 


以下为文字实录:


 


【主持人张大平】:各位来宾、各位领导,大家下午好!欢迎大家今天相聚在一起,参加我们即将启程去威尼斯的项目,叫做“穿越中国从北京出发”,由北京国际设计周携手北京市西城区政府、大栅栏举办威尼斯建筑双年展的平行展,今天的主题用了“穿越”这个非常时髦的词,但是这个穿越不是古今的穿越,而是跨越时空、跨越国度的穿越,是一种文化的穿越。


在活动正式开始之前,我向大家介绍一下今天到场的各位领导和嘉宾:
北京国际设计周组委会办公室副主任曾辉
北京国际设计周组委会办公室副主任孙群
大栅栏琉璃厂建设指挥部党组书记、常务副总指挥王志忠
广安控股集团常务副总、北京大栅栏投资有限公司经理徐正龙
北京大栅栏琉璃厂文化发展公司副总经理贾蓉


今天到场的还有几位去威尼斯的几位重要合作伙伴:
第一位是江苏证大集团设计管理部总经理吴耀隆先生
阳光100置业集团常务副总裁范小冲
楼市传媒集团董事长兼CEO蔡鸿岩
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高级规划工程师郑天
让我代表我们的主办方再次欢迎各位领导和嘉宾的到场光临!
按照每次设计周活动的惯例,首先有请设计周组委会办公室副主任曾辉先生为大家致开幕词!


【曾辉】:尊敬的各位嘉宾、各位朋友,大家下午好!首先我非常荣幸在这里再次向诸位来宾、合作伙伴、媒体朋友们宣布一下,应威尼斯政府中国合作平台的邀请,由北京国际设计周、意大利著名建筑设计事务所机构共同发起的中国城市馆,将于第十四届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期间正式亮相,并对积极参与此事设计周平行展活动的各位朋友表示热烈的欢迎!
在3月份我们威尼斯建筑双年展北京平行展项目发布会已经在意大利驻华大使馆进行了发布,这是继2005年威尼斯双年展设计中国国家馆之后,中国在建筑双年展上又推出了第一个以城市规划建筑为主题的展示平台。自活动发布以后,设计周组委会集合了自身各方面的资源平台,积极进行了筹备工作,也对此次中国城市馆的活动进行了深入的策划和思考。威尼斯双年展中国城市馆展现的不仅仅是对中国城市设计演变的状况的思考,而是以活化人居生态为目标的城市老城区微循环改造方式,这将会是采取设计思维的方式来提供的中国城市进化解决的方案。
为此,中国城市馆将通过“穿越中国城市”项目,展示更多中国城市变迁的历程与思考,加深威尼斯作为西方城市的范本,和中国城市之间跨时空的对话。
在此,我们也非常感谢来自社会各界对于此项活动的支持,特别是感谢北京西城区政府还有优秀的地产商的支持,来促成了此次活动,这也显示了设计在中国城市和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将会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谢谢大家!


【主持人】:感谢曾辉主任的致辞,也为我们简明扼要的点明了中国城市馆在威尼斯所展出的内容和我们要传达的思想。接下来让我们欢迎这次的重要联合主办方,北京市大栅栏建设指挥部党组书记、常务副总指挥王志忠先生,他也是作为西城区的代表为大家讲话。


王志忠:大栅栏琉璃厂建设指挥部党组书记、常务副总指挥
王志忠:大栅栏琉璃厂建设指挥部党组书记、常务副总指挥


【王志忠】:这次我们区政府对本次双年展非常重视,首先我代表西城区政府感谢威尼斯双年展组委会,还有威尼斯政府的邀请和大力支持。
西城区政府作为本次双年展,特别是中国城市展首次参展的受邀方,我们对本次展览充满了信心。另外,我们也很感谢组委会,特别是设计周办公室以及在座各位对西城区长期以来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大力支持。
我们大栅栏这个项目是西城区政府多年来探讨历史文化遗迹保护的形式,也是想借威尼斯双年展向大家展示北京市旧城保护的文化历程,同时也想通过这次展览向世界上相关国家对历史文化名城,特别是旧城保护工作中,想学习先进经验和做法。我也代表西城区政府预祝本次展览成功。谢谢。



【主持人】:谢谢王书记。我作为从2011年开始就加盟到设计周的一名老员工,对大栅栏这个项目也是非常有感情,而且应该算是见证者之一,我记得在2011年,当时我们设计周第一任创意总监提出来要把大栅栏作为我们设计周设计之旅的核心区的时候,我们所有的同事都提出了质疑,因为一提到大栅栏,大家想到的就是低端、土、伪劣产品、小摊贩的吼叫、欺诈,都是非常不好的。和设计、和时尚一点都搭不上边。那时候孙群副主任还说过,设计周的品牌还没有树立起来,我们不能用温水来煮青蛙,我们应该用热水来给它烫起来。当时这个项目到底能不能做起来,我们都不知道,在大栅栏投资公司的共同努力之下,把这个项目坚持下来了。没想到从2011年开始,我们就收到了特别出人意料的效果,当时在大栅栏西街迸发出了特别强的生命力,那么多设计小店在那里生机勃勃起来,那么多设计爱好者找到了新的去处,在国外的设计师在中国找到了很好的落脚点。2011年开始,大栅栏就成为了非常具有典型代表的设计之旅的开头,它呈现出来老北京的城市的机理,都成为设计周非常具有特色和具有代表性的典型街区。
这次我们在经过四年的努力之下,我们会把从2011年开始通过设计的介入,能够帮助大栅栏街区有机复生的阶段性成果带到威尼斯,向全世界的设计顶尖聚会上,展示我们中国设计师、中国政府包括中国这样一个大型公益平台,来表达我们对城市改造、对城市复兴的一种思考,以及总策展人的提问就是回归本原,回归到生活的本质,我们不破坏城市的风貌,我们维持它的生命力,但是它焕发出新的生机。
我们3月初已经给大家做过一次简单的发布,到今天不到一个月时间,我们去威尼斯的团队即将启程,我们的工作进行到什么程度,我们的筹备是不是已经都完备了呢?接下来有请来自大栅栏琉璃厂文化发展公司的副总经理贾蓉,来为大家做一个站前的讲解工作。欢迎贾蓉女士。


贾蓉:北京大栅栏琉璃厂文化发展公司副总经理
贾蓉:北京大栅栏琉璃厂文化发展公司副总经理


【贾蓉】:谢谢大家,谢谢大平。
刚才几分钟之前,也是临时受命,现在代表我们策展人的负责人毕月女士来做这个陈述,向大家通报一下我们当前在这么长的时间之内,威尼斯双年展展程的具体情况。


    威尼斯双年展是世界三大艺术展之一,从建筑双年展来讲,它应该属于建筑界里的奥斯卡,所以我们非常荣幸在这一次大栅栏能够参展,它也是作为我们中国城市馆,中国城市馆在2014本届威尼斯双年展中首次提出,我们大栅栏也非常荣幸可以代表北京作为中国城市馆的第一个参展项目。


    对于中国城市馆今天的主题叫“穿越·北京”,我们希望把大栅栏这个项目作为承载着六七百年历史街区这样一个典型的地区来代表一个城市,来看这一个城市它如何从一个城市的本原发展到现代的北京,有着丰富的、多种多样生活的现代城市。


    我们这次的主题也是跟库哈斯的基本法则是相对应的,具体的展览分成两部分。首先在中间我们是用北京城市从最早北京建都史大概有800多年的历史,从北京建都史一直到当前我们发展过程当中不同城市的切面,从中轴线来表现北京城市的变迁。围绕它的周围,我们以大栅栏为案例,也是把大栅栏分成了几个板块,来思考一个区域发展的基本法则。对大栅栏来讲,我们首先是把它分成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是我们来表现一个区域不同方面的几个层次,首先是历史的网络,六七百年的历史,我们可以讲大栅栏其实每一个街道、每一个房子都有它的历史,都有它的文化,都可以讲出非常生动的故事来,但是这些故事和这些历史文化的点,是怎么样通过这个基本的法则来构成一个活生生的区域的,这是我们需要去思考的,还有我们需要去重新触摸历史的地方。


    第二个层面就是基本法则的部分,这也是呼应我们当前来探索一个城市的本原,我们从这个区域到底应该如何去思考一个文保区的保护与发展,这肯定是社会各界都特别关心的问题,也是包括政府、包括我们区域的居民面临的一个特别重要的问题。在保护和发展的同时,如何让文化能够散发出更大的活力,如何让我们的建筑、如何让我们的街区可以原汁原味的保护,同时又能够满足现代的需求。我想这一点也是我们在呼应现在,为什么把它作为我们现代性案例的思考,需要我们过多的去探讨的问题。


    第三个层面是我们分析了历史和基本法则之后,把它落实到现在我们具体实施和操作的项目,在项目的层面,我们主要是以大栅栏更新计划,当前具体实施操作的包括试点的杨梅竹项目,包括大栅栏领航员的项目,来解决具体操作当中遇到的各类问题。每一个网络层面也是通过几个板块来表现的,这几个板块包括到底我们对于文保区应该按照什么样的模式去更新,这可能是大家非常感兴趣的,也是我们对于一个历史文化街区来讲,在这么多年的过程当中,大家胶着的一个焦点,到底是应该推倒重来,还是有机更新,可能是大家熟悉的微循环的模式,还有各种各样的叫法,这都是我们需要去思考的。其实现在大家已经达成了一种共识,我们不应该推倒重来,但是如果是有机更新的话,怎么样才能够做到有机更新,它从一个策略上来讲,相对说起来比较容易,但是具体去实操的时候,可能会涉及到方方面面。我们在这三个网络当中表现的第一个层面就是基本的模式和策略层面。在这之上去讨论文保区的载体,就是建筑。


    这个区域里面有四合院的建筑,有民国时候的小楼,也有在改造和区域发展过程当中,可能有一些曾经被改造成厂房,或者是曾经被改造成旅馆,总之是不同的建筑在不同的阶段都起到一定的作用,而且在当时的阶段都是必然性的存在。包括可能我们看到的有很多其实是违章的建筑,但是在这儿的违章可能不是我们之前大家从新闻上了解到的那种豪宅的违章,而是对于一个户均可能十几、二十平米的居民户,他们为了满足自己最基本的生活需求搭建的建筑。所以我们从一个建筑的层面去分析,到底建筑的元素是什么。


    这里面也非常有意思,我们做了一些专业上的探讨,把不同类型的建筑,分成了包括四合院屋顶、门、窗,还有其他的建筑构件,从这个建筑以外,从其他的角度,包括违章等等,也用一些独立的建筑师或者设计师的角度,结合居民的需求,做一些当前的探讨。


    第三个方面也是非常有意思的地方,就是在这个区域当中的商业生态,其实就是这个区域发展从产业链条上的支撑。可能大家都知道大栅栏曾经是特别繁荣的商业街区,大家都知道很多老字号,但其实大栅栏还有更多更多特别有意思的地方,在这个区域当中除了老字号这些商业资源以外,它有很多寺庙,它还有很多梨园的文化,它还有历史上的一些青楼的史迹,还有会馆和名人故居等等,这些历史遗存遗迹不是从点上或者片面的生出来的文化,而是有产业链的存在的。


    比如像我们的金融业,其实最早在这个区域,因为繁荣的商业的存在,所以在这儿对于金融的交易需求其实是非常强烈的,最早在这个区域也有炉房,就是从钱币的生产制作到钱币的交易流通,包括北京一个旗舰店的商业跟很多地方的生意往来,产生了很多镖局的存在。在这个区域也有最早的银行,还有北京第一家证券公司,中原证券也在这个地方。所以它是有完整的产业链条的,金融业只是一个例子。包括出版业,包括梨园戏曲业等等,在这里都可以找到它的发展历史。


    我们其实需要思考的是,这些历史、这些产业链条,可能对当前一个城市来讲,比如像金融业,它不可能是这么小的一个区域能够去承载的,但是作为我们现代对它的产业来讲,到底这些历史怎么样能够跟满足我们现代生活的这些生活方式能够关联,能够发展成一个产业链条,或者是一个饱满的产业的区域的承载力,这是我们需要去思考的。这是第三个方面。


    第四个方面也是非常有意思的一点,我们在实施过程当中也是比较难的一点,就是人的问题和产权的问题。这可能是涉及到到底什么样的人,不同的层次,包括产权人和经营者,怎么样共同来满足对这个区域的改造和发展,这是我们需要去探讨的。


    后边的两个部分,一个方面是社区,社区的层面也是我们当前对历史文化街区特别重要的思路,就是我们现在对于社区建设的思路。有机更新在这个过程当中最重要的是,怎么把这个区域里面曾经的居民,还有可能变成这个社区的新主人,这些人怎么共同对这个区域进行改造和发展,怎么样形成一个比较好的社区建设,构建一个美好的社区,这是我们需要去关注的。我们也思考到底在这么多年来还有哪些是老北京居住在这里,除了这些老北京以外,现在是有一些包括流动人口,可能还包括一些外来的旅游群体居住在这儿。也有在大栅栏更新计划这几年的努力当中,有一些重新关注文化和关注城市发展的新的居民,他们也重新回到大栅栏这个区域。这个区域的社会结构到底是什么样的,我们未来怎么去满足他们不同的需求,人的问题是我们要了解的特别核心的问题。


    最后一个方面是我们在构建这个区域的时候,有需要很多公共的文化发展,包括我们能够构建除了本地居民以外,还有很多游客或者是其他的社会群体进入到这个区域当中的公共承载的时候,这也是我们需要去探讨的。


    这是我们从社区建设的角度来探讨它的公共活动的承载空间,还有公共建设的项目中的环节。


    所有这六个板块都是我们在实践大栅栏更新计划的过程当中,有过活生生的案例,包括我们曾经举行一些案例,跟大栅栏领航员计划,跟项目实践相结合的,也有我们挖掘出这个区域当中的代表,比如通过一个在这里生活了好几十年的居民,通过镜头来记载城南旧事这30年的碎影,来记载区域的变迁。有很多很生动的案例和具体的实施项目,当然到时候在威尼斯这边,我们具体的展览的形式,除了我们传统的展板,这次也有一些3D打印的模型以外,具体的研讨和具体的工作访的项目,形式都是多种多样的,到时候大家可以来关注官方的威尼斯双年展相关内容的发布,来了解更多的信息。我也希望大家如果有时间的话,也可以去威尼斯看一看展,如果去不了威尼斯的话,大家可以去大栅栏看我们活生生的实施的案例。


    我就介绍这么多。谢谢大家!



【主持人】:非常感谢贾蓉,虽然一直在说自己很紧张,但是我觉得介绍的非常充分,也非常到位和细致。确实,就像贾蓉说的,威尼斯双年展一般是展期有半年时间,6月初开展,一直到11月份才会结束,所以如果大家有机会去欧洲旅行的时候,不妨绕到威尼斯,到我们城市馆去看一看,看看一个老北京的项目如何在高手云集的建筑圣殿里面占据自己的一席之地。


    接下来我们要说的是,一个好的项目离不开大家的支持和帮忙,众人拾柴火焰高,这次我们能够成行威尼斯的项目,当然有主办方的大力努力,也离不开合作伙伴的重要支持。接下来用掌声欢迎两位重要的合作伙伴来为大家发表一下他们参与这个项目的感言,首先有请的是江苏证大集团设计管理部总经理吴耀隆先生,有请吴总。



吴耀隆:江苏证大集团设计管理部总经理


【吴耀隆】:非常感谢主办方的邀请,我代表我们集团的主席、代表我们证大集团与在座各位共同见证中国建筑的荣耀时刻,我也非常荣幸。


    作为一个追求人文精神,并对每个作品艺术生命和文化内涵非常重视的地产商,证大在建筑艺术生活的道路上已经走了21年了,为了满足消费者对文化和审美的需求,证大始终为消费者提供艺术化的生活空间为己任,小桥流水的田园生活已经逐渐远离,钢筋水泥构造的建筑不断失去生命。为什么人们在城市中不断迷失,我想也是因为缺乏一种现代的人文主义的精神。


    作为我们证大集团,我们是一直在把中国的精气神在当代的生活中得以呈现和展示,证大在这21年里面,我们不断的进行艺术尝试,我们上海的喜马拉雅中心就是我们典型的代表,这次我们会带去我们在南京的喜马拉雅中心,包括我们也有自己的艺术人文的观点。


    最后我谨代表证大集团预祝这次展览圆满成功。谢谢!


【主持人】:谢谢吴总,其实证大集团真的是一直在当代艺术领域做出了非常多的贡献,像上海喜马拉雅当代艺术中心是非常著名的,很多艺术家都获得了喜马拉雅和证大的支持。接下来让我们有请阳光100置业集团常务副总裁范小冲先生为大家讲话。



范小冲:阳光100置业集团常务副总裁


【范小冲】:非常感谢有这个机会,北京国际设计周能把我们带到国际威尼斯建筑双年展这个平台,来一起来探讨、一起来学习和交流城市的发展,特别是这次讲到的大栅栏,这是中国的北京的当年历经元明清民国一直到今天,这个街区的兴衰和它的未来。


    我们作为一个开发商,在城市变化的阶段成长起来,中国城市化第一个阶段已经在转型了,比如人口的城市,过去大量的盖一些住宅,也很多的进行拆迁,大家认为好像变成了曼哈顿,这个城市才有未来。今天大家开始越来越认识到了,过去的城市化是有问题的,今天的20年将会决定未来城市200年的格局。


    北京设计周和威尼斯建筑双年展这样一个平台,在国际平台上进行城市的交流,什么才是城市的未来,在中国今天也是城市化非常关键的时期,特别是现在开始大家都从住宅开始走向了城市繁荣,从人口进入城市,变成城市繁荣,那么这种繁荣什么样才是城市最精髓的,我想利用这个展会,提供了这样一个平台。


    阳光100在做街区综合体,我们也认为真正的人的生活是在街区,这种街区并不是简单的建筑,现在有很多都是高大全,现在的建筑也是无所不能,现在的建筑技术,奇奇怪怪,或者是标志性,但人们真正需要的是什么,人们的内心实际上还在追求,比如大栅栏,我就想到我小的时候一直在大栅栏玩。内心的这种追求、回归、文化,实际上这是真正大家所追求的和希望的。我们现在在做很多的开发,很多客户也告诉我们,我们并不需要宿舍,我们需要的是未来的生活方式。我们的商业并不是简单的配个饭馆、配个超市,不是简单的生存。所以现在我们就把过去简单的配套商业,现在做成了小town,比如我们在清远做的小镇,包括我们现在做的商业也不是做大mall,不是做完全购物,现在也越来越多的做了一些大家能够体验和社交的,又有当地文化的记忆,又面向未来的生活方式,又是一个街区,让人们在这里自由自在的生活,在这里自由自在的逛街,能找到文化的特色和这个地方所代表的文化,这样才有生命力。盖的高高大大像个大盒子,未来是没有生命力的。


    这次从北京出发,带着600年的北京当年的辉煌和光荣,也带着我们600年的历史,今天真是要思考,600年一下子就过去了,我们现在的20年接近于未来200年,我们现在要真正思考中国的城市要怎么建,可能对于我们未来的城市化,对于今天中国的转型,都是非常有意义的,对我们开发商在未来要建什么样的街区、要进行什么样的开发,才更加有意义,这才是品牌开发商现在一定要思考的事情。谢谢!



【主持人】:谢谢范总。范总刚才说了一个词对我印象特别深刻,“街区综合体”,这让我想起了新华社的高级记者,也是城市问题的研究者,王军先生提出来的一个话题,他说其实我们在很小的时候,像大栅栏这种街区这样的城市的尺度、街区的尺度,给我们提供了很多方便,你的生活在这里方圆500米甚至1000米就完全可以解决了,这样的金角银边是非常重要的。后来所谓的现代主义建筑,一下子把我们的城市街道扩大了那么多倍,都比长安街还要宽,上下四车道还觉得不够宽,我们的生活距离一下子拉远了,我们每天开着车去shoppingmall里面,去沃尔玛这样的大型仓储超市里,一下子就买回来一个星期的食物,我们的生活就变得枯燥无味,我们的金角银边也没有了,我们的地也没有了,70年的产权变成了70年的使用权。


孙群:北京国际设计周组委会办公室副主任
孙群:北京国际设计周组委会办公室副主任


    作为一个有责任心的开发商,大家都已经开始在思考这样的问题了,也许不约而同的就会议了今年库哈斯提出来的回归本原的问题,就是我们城市的本原是什么,我们的建筑当中的本原是什么,我们的生活本原又是什么,所以接下来大家看到我们摆了这样六把样式很奇特的小椅子,接下来我们欢迎六位嘉宾上台,与大家一起探讨回归本原的问题。让我们邀请:
北京市大栅栏建设指挥部党组书记、常务副总指挥王志忠
北京大栅栏琉璃厂文化发展公司副总经理贾蓉
江苏证大集团设计管理部总经理吴耀隆
阳光100置业集团常务副总裁范小冲
楼市传媒董事长蔡鸿岩
北京建筑设计研究院高级规划工程师郑天
有请以上六位嘉宾上台!


    这样一个高端的非常有专业性的对话,华山论剑,我能力不够,这样一个非常重要的对话,我们一定要请上有实力的,能压得住阵脚的主持人,所以就有请设计周领航人之一,也是组委会办公室主任孙群主任来担当嘉宾主持。有请孙总。



(左起)郑天、王志忠、贾蓉、范小冲、蔡鸿岩、吴耀隆


 


【孙群】:一个好的主持人其实应该是老蔡,老蔡看房。老蔡今天从天津过来,也从您先开始吧,这次会有多少个发展商会跟您组团去威尼斯看双年展?


【蔡鸿岩】:我们今天在这不能说房地产,我们得说高大上,说文化,说房地产太俗了,包括不能组织开发商去,开发商应该自愿去,让他去学习。


    包括今年我们推动威尼斯双年展,我觉得非常荣幸,孙主任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机会。我是一直做媒体,还是非常乐意做一些文化推动的事情。做房地产是我一直引以自豪的,20年来我一直坚持在媒体的身份上去关注房地产发展。
刚才范总说的那段话我心里感触特别深,我觉得从地产商来说,现在能有这样的一个觉悟,一个是必然,但是很可悲的是,我们绝大多数地产商现在还是看不到这一点的,确实应该到了一个自我反省的阶段了。作为真正的有觉悟的开发商,能看到未来发展的开发商,应该自觉的去关注文化、关注城市、关注人文,才能有更长久的发展。那种单纯的以挣钱盈利、住宅开发销售这种模式,我觉得现在这条路已经基本走到尽头了。房地产开发20年,现在能有开发商觉悟起来,去做这个事情,是这个行业的进步,也是我们社会的进步。


    这次北京国际设计周来推动参与威尼斯建筑双年展,我认为意义非常重大,其实我们中国从房地产开发,每年的建筑规模绝对是世界第一了,占到世界上一半的建筑量,但是中国的建筑能够走向世界的几乎凤毛麟角,中国房地产发展20多年来,我们只是开放,但是我们没有走出去,因为我们没有资本走出去,我们中国成了国际建筑师的实验场,而中国的建筑师并没有走向世界,而能够走向世界的,我想必须要赋予他人文、文化的内涵,他才能是世界的,只有是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这次的机会非常好,第一次威尼斯建筑双年展是由我们北京代表中国、代表首都的,而且是代表中国旧城改造的,能够有历史传承的项目,去参加威尼斯建筑双年展,我觉得是一个特别好的开头,我希望这次双年展成功,我们以媒体一己之力来摇旗呐喊助威。


【孙群】:刚才也说到我们要走出去这件事情,我给大家透露一下,我们当时把这个案例推荐给威尼斯建筑双年展的时候,我们当时的工作,大栅栏本身还不知道我们在做这个事情,我们也很忐忑,不知道这个项目会不会顺利的纳入到双年展,因为这次的数量特别少。所以走出去对我们来讲是今年2月份组委会才正式收到了威尼斯建筑双年展委员会的确认,说我们的项目可以被选入到官方的展览,那时候才很仓促的开始准备这项工作,我想志忠书记是最了解过程的,当我们磨磨蹭蹭到了3月份开始启动这件事的时候,这个好消息某种程度上也成了我们的包袱,我们如何在那么短的时间里面把这件事情呈现,因为我们永远面临着时间不够、预算不够,但是我们还是要把这个事情做完、做漂亮。志忠书记从下个礼拜开始,我们除了在威尼斯搞活动之外,我们也在当地跟居民做活动,告诉他们我们要去威尼斯了,请您透露一下如何跟当地的居民做互动?以及我们怎么准备好9月份的新一届的设计周的到来?


【王志忠】:得到这个消息之后非常紧张,因为区政府在改造旧城区的时候,我们一直也是忐忑不安,或者是怀着敬畏的心情在做这件事。我跟贾蓉当时聊过,我原来是拆迁派,因为作为政府,人口资源环境,改善居民生活质量是我们的第一位,看着这里生活质量特别低,也特别着急。在座各位可能也不了解,咱们北京建城三千多年,建都不到870年。800多年建都史,大栅栏有670年,我们真正历史最好的不是大栅栏,而是大栅栏的西部海王村747年。我想说的是大栅栏这个地区的发展,跟我们北京市都城的变迁是紧密相连的,北京是棋盘格式街道,但是在大栅栏是独特的,大栅栏这个地方杨梅竹斜街、铁树斜街、棕树斜街等等,都是北京都城变迁留下的遗迹。刚才有提到回归建筑的本原,实际上就是现代跟传统的融合发展,这是我们提出来的。在现代和传统的融合中,我的角色很难做。要改善民生、要改善基础设施,但是又得保护历史名城,不能破坏文物,特别是城市机理。


    在大栅栏这个地区,大家去看过可能知道,从明清建筑到民国建筑,到欧式建筑,全都有,都保留着。特别是刚才贾蓉给大家介绍了,我们很多建筑不管是会馆,不管是寺庙,不管是梨园,不管是八大胡同,包括青楼文化,那些建筑形态都保留下来了。历史和文化是不能割断的,但是建筑有时候会停留在瞬间,所以我们一讲建筑会讲到历史的故事和历史的瞬间,我也曾经跟规划院的同志开过玩笑,大栅栏的建筑用吴良镛先生的话讲,是北京城市史发展的活教材,如果规划完了是什么样?我希望地产专家给我一个答案。有时候我觉得作为政府的主管部门,我生怕个人主观会破坏这里,所以在街区建设中也是怀着忐忑不安或者是敬畏的心态。这次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机会,我们馆的名字叫做“威尼斯100号”,周边还有其他城市和国家的展馆,我们也想去借鉴一下,去交流一下,看看罗马、伦敦等这些历史名城在经过工业化革命后,如何保留下来。建筑风格是从意大利开始的,文艺复兴,什么巴洛克建筑、哥特式建筑,从意大利发展起来的,我想这次看能不能给我点启发,把我敬畏的心态回头运用到我们文保建设中来。


【孙群】:谢谢,现在政府成了整个中国拆迁大潮中非常焦点的对象,大家都在这方面进行质疑,这股力量到底是来自于发展商还是来自于政府,我想西城区政府在大栅栏的案例里面,包括我们走访了很多当地的居民,对这方面都是意见非常积极。很多外国人的确不理解,说为什么我们对于保护和创新这两个话题老是做得这么不到位,他们跟我们说,保护传统跟创新,就跟保护你们家老人跟孩子是一样的,因为这是你自己的一部分,为什么保护老人和保护孩子不能发自内心由衷的去做这件事情,我们看到这个案例,我们非常高兴看到了一些希望,整个里里外外,从政府、到发展商到当地居民,都能够找到同一个方向去做好这个事情。当然这个问题本身也非常复杂,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不能用口号来治国。过程当中也受到很多帮助,我想贾蓉应该很有感触,我们内因和外因的结合,请贾蓉给我们介绍一下在大栅栏项目当中,得到多少支持?


【贾蓉】:首先其实我们从新的模式提起的时候,我们已经意识到这件事情其实是代表着不同角色的这些人、这些群体,他们怎么样能够为这共同的一件事情,找到自己应该做的事,而且还要找到一个共同的目标,而且还要把它做成了。这是我们最早就思考的一个问题,特别难的一件事。思考了这个问题之后,我们就会发现,我们必须要有一个平台,这个平台是要特别开放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我们必须要把,包括我们的政府,包括我们当地的居民和商家,总之是社区现有的这些群体,包括各个层面的城市规划师、建筑师、设计师、艺术家,还有一些甚至是可能只是对大栅栏某一个点感兴趣的社会群体,只有把这些人放到一个平台上的时候,我们把不同方面的资源集结在一块的时候,这件事才能做成。所以这也直接可以回答孙总提出来的问题。我们最早从2011年搭建了这个平台之后,我们把它叫做大栅栏跨界中心,就是希望能够有一个开放的平台,欢迎不同的人大家都参与进来。但是在这个项目的不同发展阶段,我们有具体的参与的机构和群体,其实这个项目策划是从2009年到2010年,做前期的策划,2011年直接就搭了设计周的平台,因为刚好设计周的这个平台集结了我们刚刚说的一部分社会上的资源,而且也是能够在早期理解我们现在做的这件事情,理解我们这种模式,而且能够认同,并且愿意最早可以贡献一部分力量的群体。所以最早的时候,参与进来的有包括城市规划师,包括跨界的团队,一起来进行前期的规划和策划具体的实操,大家对这个方案的编制和制定,包括试水的时候也有各种各样的设计师、艺术家,还有一些跟商业可能有点相关,但是还是落脚到文化方面的群体和机构,他们参与进来。但是最早只是一个试点,来探索到底这件事能不能成。有了一个探索之后,我们从2012年开始,才真正跟现在正在实施的杨梅竹试点项目,这也是大栅栏更新计划的一个项目支撑,以它为实操的案例来推进的。我们需要这些群体他们除了献计献策以外,必须要帮助我们解决实际的问题,所以我们在项目实施过程当中,遇到的到底旧城的建筑怎么样去保护,或者在保护它的同时,怎么样把它改造成具有现代使用功能的建筑,怎么改?这些建筑师就是需要他们来给我们破这个题的。还有当前在这个区域,虽然有很多金角银边,但是胡同尺度都非常小,在这样的胡同尺度内,到底怎么样去解决现在我们居民面临的水深火热的最基础的问题,上厕所的问题、洗澡的问题、用燃气的问题,这些问题怎么去解决,我们也是需要各种各样的社会资源来帮助我们去解决。还有我们本地的文化如何去复兴,我们老字号怎么样能够让他们再焕发当年的活力,这些都是我们实际遇到的问题。还有一个难题,我们怎么样能够跟当地的居民做好朋友,让当地的居民能够满足他们的愿望的同时,他们也一起来参与我们的改造,所以这个也需要我们有一些社会的群体,包括NGO,包括做社会学的一些群体的加入。总之,我们现在的外脑覆盖了官产学研以及各种各样的个人方方面面的机构和群体,如果说数量的话,真是不同层次都有,光从设计周来讲,三年我们可以看到它的曲线,第一年18个展20多个设计师,第二年大概有40个展左右80个设计师,第三年80多个展200多个设计师,光是设计师群体就有这么多。所以这么多年积累的群体,已经是非常庞大的团队了。我们这个平台也逐步的走向了更广泛的系统和网络化,当然它永远是开放的,所以我依然要做一个广告,希望大家也加入到我们大栅栏更新计划当中来,加入到我们大栅栏跨界中心来。谢谢!


【孙群】:谢谢贾蓉,你们要跟我一样,向我学习,你们要去大栅栏见贾蓉,如果你去大栅栏见到了贾蓉,会发现这个女孩子真的是在这里长出来的。我们要感谢毕月,她刚刚从飞机上下来,刚刚从威尼斯回来,在筹备一些事情,待会儿请她介绍一些情况。下面请郑天硕士来给我们讲一讲,她参与这个过程当中体会最深的。您觉得我们到威尼斯去,最重要的点是什么?


【郑天】:我在十年前读书的时候就介入到这个项目,当年的大栅栏真是又老又破,当时强有一个文学的词叫“衰败”,真是一个非常衰败的地区。当时我们十年前就提出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理念,叫做保护、整治、复兴,现在看起来可能很平常,但是十年前“复兴”这个词,以整个商业为带动,真的是接地气的理念。现在我们看到逐渐在实现,是非常欣慰。
这次主题扣到回归本质,本质是什么?就是人的生活,人在这里生活,生活的文化,生活的历史,这才是真正的本质。而不是设计院经常说的,是地方物质形象,仅仅停留在物质形象的层面上,而是真正深入到精神层面。
还有一个特别有意思的点,其实在这个地方,老外是没有什么发言权的,老外在我们中国的保护区其实玩不转,所以真正的其实是以中国人为代表的,或者以中国人为主导的项目,来走向世界,向世界来展示我们自己的东西,才会更加珍惜。其实中国人自己的设计师,或者真正在这长大的人,才会去想应该如何保护这个地方的机理和文化,这是特别有意思的一件事情。谢谢。


【孙群】:昨天我碰到一个人,跟我说印度孟买的机场修了十几年修不好,因为机场跑道旁边住了很多原住民,他们说我们根本不想离开这个地方,我们已经长在这儿了,他们的生活和信仰就是在这里,他们说孟买那个机场是永远都修不好了。所以我们中国的官员应该很庆幸,我们没有生活在印度,那里情况会更复杂一些。范总做的项目当中其中有一个非常有意思,就是阳朔,也是跟当地的文化、历史结合,做了一些街道社区的尝试,下面请范总解释一下。


【范小冲】:十年前我们拿到了阳朔西街的一个项目,正好在西街的老街的边上,有一定的拆迁,有一定的保护,因为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山水甲桂林,而且这个街是自然生长的,有很多会馆,是非常独立化的。它的规划和各方面管得很严,那是国家一直都需要北京来批的。当时从哈佛回来,张可刚刚回来,一直在做这个项目,这个项目也列入了当地的村落式的规划布局,用当地的竹子、砖,让它形成了街区,到今天虽然建起来十年了,但是的到阳朔去看,跟当地的文化结合得还是很好的。


    今天参加这个会很荣幸,刚才提到大栅栏,刚才说拆迁办最后变成保护办了,中国现在就是China就是“拆那”,就是大拆大建。我们看到GDP的增长,中国实力也在增长,连我们自己都不好意思说,我们很快就要超过美国了,因为我们没有文化,没有真正属于自己内在的荣耀感、自豪感、归属感。慢慢的能够真正的寻找到中国的根,在街区、文化中一点一点找到我们中国真正的精髓、情节。实际上中国人对居住是最讲究的,也是最追求的,而现在追求的都是大,都是豪华,土豪。所以人家一说房地产,老是说没文化,所以要多参加点文化活动。现在正好到意大利,正好是讲街区,其实这不光是建筑,其实建筑也有街区、街道、人,这些结合起来才能构成活生生的、生动的、有生命力的地方。阳光100现在也开始研究街区,研究如何给大家创造一种既有对地域的很多文化的唤醒,又能面对未来的生活方式,大家在这里交流、在这里社交、体验,这样一个场所。今天房地产的量已经发展到了顶峰,现在已经达到了最高峰,随着人口结构、城市结构的变化,住宅市场已经在慢慢往下走了。但是有没有需求呢?其实还有巨大的需求,我们不是要提供简单的量,而是提供人的内心真正的需求,不光是物质,还是有文化的。所以借助这样的平台,我们也到这里多学习、多交流,也感谢设计周,感谢孙总给我们提供这样的平台,也和这么多朋友一起来学习。谢谢。


【孙群】:我们昨天晚上还在说,是不是要做一个有关中国社区的联盟,要把这个工作做起来,显然是非常希望的,也邀请一些好的项目加入。吴总据说是长的最高的建筑师,同时还是在米兰大学就读的在职研究生,所以这次去米兰,意义也很特殊。请您给我们介绍一下,我们是有一个小的区域是留给马岩松的,请您介绍一下?


【吴耀隆】:我们证大一直在做文化地产的尝试,包括上海的喜马拉雅中心,其实证大不是说一直以利益化来驱动,为了地产的发展而努力的快消的,我们不是这样的。我到证大不久,但是我听到老证大告诉我的,我们花了十年的时间去打造这么一个项目,这个项目从一开始的策划到最后的完成,到现在形态的展示,我们花了很多的心血,包括我们董事长也在这个项目上花了很多心血去打造这个项目。我觉得我们中国建筑师其实还是比较乐观的,现在已经有更多的外面的媒体在报道我们的建筑文化,对我们所有的建筑活动进行展示,包括曾经参加过威尼斯建筑双年展的建筑师王述得了普利策大奖。我觉得中国的建筑文化,以前是由于文化的原因或者语言的原因,必须被世界所接受,但是我觉得慢慢的已经有很多国家在了解中国,在试图改变对中国文化的看法。我们也是通过我们自己的行动,通过我们自己建筑建造的行动,也向外界阐释我们中国人应该做哪样的建筑,刚才说到了可能是很多外国建筑师在中国的建筑实验场,但是我希望很多中国优秀的建筑师,像北京院的很多青年建筑师都在做这样的尝试。我认为现在为时还不晚,包括北京设计周这边也提供了这么好的平台,让我们有很多机会去沟通和交流。穿越城市或者穿越山水,只是在媒体上的展示行为,但是我觉得更深层次的是,我们给世界、给所有的媒体展示的应该是我们对建筑师的关怀,对建筑师的建造,包括他的一些实验性建筑的理解。所以我现在也是感到非常荣幸,能跟各位嘉宾在一起探讨这个话题。包括我也是非常有幸,因为跟孙先生这边也非常有缘,我第一次到孙先生那边去,我发现我们办公室的木地板和孙先生办公室的木地板都是一样的,其实对美的追求是一致的,所以我觉得非常有缘。谢谢。


【孙群】:我希望你早日毕业。下面请我的同事设计周创意总监毕月来给我们讲一下展览这边最新筹备的情况。


毕月:北京国际设计周创意总监
毕月:北京国际设计周创意总监


【毕月】:对不起,我刚刚下飞机。我简单的说,我们去年考虑参加威尼斯双年展,我参加过好几次,做了好多艺术展的项目,而且我是威尼斯大学毕业的。谈到这个主题,说我们能去参加双年展,有中国代表,我去年来到设计周,我们从去年发明了一个新的合作方式,我在北京已经有11年了,所以我自己有自己的想法,跟我的生活是相关的。我觉得设计周跟大栅栏这个平台合作,最荣耀的地方是,我们这里有好多人是在北京生活好几年了,不管中国人还是外国人,对这个环境有一个参与,不管是从学术方面还是什么方面,我觉得这是一种荣耀,而且威尼斯展览代表的就是设计这个城市有很多不同的角度,有很多不同的生活纪念和工作纪念都放在一起。


【孙群】:谢谢毕月。结束的时候我想用范总的一句话,我们要去威尼斯,就像吴先生当时去留学一样,很多去留学的人,实际上到了国外,离开了自己熟悉的地方,才认识了自己,才知道自己要去哪儿。我们去威尼斯参加双年展,其实在时间和钱上是算不过来账的事情,我们时间太紧了,我们有太多事情需要去做,但是我们还是咬牙坚持了下来。我们到了国外,让他们发现我们这个国家不是一个自私自利挥金如土的土豪,我们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让世界看到这个国家是上有老,下有小,有爱心,有眼界,但担当,有责任,会自律。这是我们希望通过这个活动向世界传递的信心,有这么好的朋友,有这么多媒体和我们一起做,我们非常有信心会做得更好,谢谢大家!



【主持人】:非常感谢刚才六位嘉宾和孙群先生、毕月有一个高端的华山论剑。
今天的活动接近尾声了,在结束活动之前是提问环节。


【筑龙网】:我是筑龙网的记者,有一个问题想问曾总,本届威尼斯双年展由设计周、政府和双年展联合举办的,这样的平行展,会对中国建筑走向世界有什么样的意义呢?


【曾辉】:非常感谢你的提问,北京国际设计周一直以来是用设计来推动城市的发展品质,从2011年开始强调设计提升城市品质,将会是我们的一个重要推动的领域。现在无论是在智慧城市方面,还是在新型城镇化方面,其实我们都是在说同样的一个话题,就是如何能够让设计的思维进入到城市的运行和管理,包括公共服务以及我们如何形成围绕着经济生态和人居生态这两个方面,来让我们的城市变得更加美好,让居住在城市里的人的生活更加美好。我们把大栅栏作为第一次在威尼斯双年展展览的项目,就是要展示我们对老城区的改造已经有了新的思考,已经有了新的范例,我们希望这种范例能够代表中国城市走向世界的方式,希望这种方式将会更加具有推广的价值,能够在我们的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过程中共同来借鉴这个良好的改善我们城市的人居生态、经济生态的方式。我和孙群主任也一直在沟通,未来设计周我们确实应该把关注点放到更大的事件上,不仅关注我们身边的东西,要关注我们的生活,也要关注我们的城市,也要关注如何让我们的城市融入到世界的体系当中去。谢谢你的提问。


【主持人】:谢谢曾总。其实刚才筑龙网这位记者提出来的,我们通过这次威尼斯平行展如何把中国的建筑推向世界。我们这次大栅栏的项目非常好的回应了回归本原的命题,因为其实大家在近几年来一直有很多批评之声,说我们北京包括中国的各大城市已经变成了一个国外建筑师的实验场,像我们北京有这么多光怪陆离的建筑拔地而起,大栅栏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元代七八百年之前,今天大栅栏的复兴正好是基于我们这么厚重、这么丰厚的在历史和文化的积淀上的复兴和有机的再生,是通过设计把这样的活力注入到了这样一个古老的城市机体里面去,让它的风貌不被破坏,它的积淀还在延续的状态下,能够让我们这个城市慢慢的恢复它的生机。所以我觉得不是说我们如何把中国建筑带出去,而是我们对城市规划、对城市建筑的非常深刻的自省和思考。


【搜狐网】:我是搜狐网的记者。我想问王书记一个问题,大栅栏更新计划走进威尼斯,对我们中国设计界也是很大的一件事情,从政府的角度来讲,对我们西城区政府未来的城市规划以及文化资源保护这方面有什么样的借鉴意义?是否会把我们大栅栏更新计划的一些成功经验应用到未来城市规划以及文化保护方面呢?


【王志忠】:谢谢你对西城区的关心,刚才我在前面介绍过了,咱们北京有33片历史文化保护区,我们西城区占了18片,一半多。西城区的文化保护或者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任务非常繁重,经过近十年的探索,采取了很多种模式,刚才我在评论中也提到过,比如我们一二级联动开发,大拆大建这种模式,包括市政道路带动、环境整治带动等等。其实后来我们觉得北京的历史文化文脉非常厚重,800年历史,其实按我来讲,保护可能任务更重,但是作为市政府,政府对民生的关注可能更好,如何在改善民生、提升品质的基础上,还要保护街区,杨梅竹斜街是一个案例,这个案例是我们最新的探索,我想跟别的区别大概有两种,一种是建筑形态,我们没有搞仿古一条街,完全按照城市的机理,以修缮为主,不破坏城市风貌。第二,我们没有搞那种把这个区域的老百姓都迁出去,做成商业一条街,我们强调的是非纯商业性质,我们商业占了大概一半,更多的是居住,我们强调的是把文化、商业和旅游相结合的方式,这种方式是否适合于其他保护区,我觉得不能一概而论,不一样。大家了解北京历史都知道,大栅栏这个地区在清朝是满汉分制形成的,长安街以北更多的是王府、衙门更多一些,可能这种历史街区的保护,和大栅栏这个街区保护不完全一致,包括在形态上,你们要仔细看,胡同机理都不一样,大栅栏是行人和小官轿,北边是大官轿,路都比较宽。所以对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方面,很难找出一种统一的或者规划式的模式,包括我们这个区域也是多种模式并存,都在往前走,我们是怀着敬畏的心态,很难用一种模式来统一,这样可能会破坏这个城市的机理和文化。


【主持人】:谢谢王书记。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们这次威尼斯站前最后向大家通报的预告活动到此结束,我们怀着感激之情感谢各位领导、嘉宾和媒体嘉宾的到来。再次感谢今天大家的到来,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