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特色在现代建筑中的应用主题论坛文字实录(上)

时间:2013-12-13 01:15来源: 作者: 点击:

摘要:2013年11月23日上午,地域特色在现代建筑中的应用主题论坛在北京举办。多位地域建筑研究专家针对这一主题发表演讲,并与到场听众展开讨论。

以下为文字实录

【主持人】:各位来宾,大家上午好!我们首先欢迎大家来参加这个论坛,论坛题目是地域特色在现代建筑中的应用,今天我们请了六位老师和大家交流,他们多年来在地域特色设计中都有很多案例,希望今天大家有所收获,有所启迪。今天这个论坛是由住建部中国建筑文化中心、《中国建筑设计作品年鉴》编辑部主办的,这本《年鉴》已经出版十年了,在业界影响很大,在座我们的都是我们这个《年鉴》的参与者,多年来为我们《年鉴》提供了很多稿件,在此我表示感谢!首先有请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张褀发言。

【张褀】:因为我个人从学校毕业以后,一直在中国建筑设计院工作,当年还是叫建设部设计院,一晃二十多年了,一直都在持续做建筑,因为《年鉴》收录了我的作品,我就把我之前七年来做的作品给大家总结汇报交流一下。
    建筑创作离不开地域环境特色,不同的地域要素、社会文化、民俗风情为建筑创作提供了丰富的源泉,更是精神的表达与意境追求的物质基础。我觉得建筑创作从精神上来追求,包括通过意境的创造这是非常重要的。包括黑格尔认为,人有一种直接呈现于他的面前,和外在事物中实现他自己,在实践中认识他自己的冲突,这都是我们建筑师追求的。当我们说设计的时候,我们面临许多的过程,所以我说建筑设计有三个过程,一个是此景,就是你的场地。还有此情、此境。不同的地域环境,不同的风俗文化,不同建筑材料和技术方式为建筑师提供了不同的创作灵感。比如说山地、河流、平原、沙漠、湿地,这是不同的地理条件,书画、皮影等是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技术使我们现在,包括不同地域制衡建筑发展的不同社会条件,比如我们说的仿造技术、焊接技术、钢筋、混凝土等等,都对建筑创作带来新的条件。但是我觉得即便我们面临同样的场景,不同的建筑师有不同的创造,不同的自然与人文环境,不同的经济条件,不同的教育背景让不同的建筑师提供着不同的设计方案,所以我们建筑创造我觉得应该有一个用情的过程,用情用自己的情感创造建筑。设计师不仅仅要协调所有专业设计矛盾,同时还要协调不同的施工方式,工程技术和地域文化的关系,需要调动建筑本能的全部,将功能化的具体要求,转化成为具有认知功能的关系和充满诗意的建筑,我觉得这是建筑师应该做的必要的工作,当然这也是需要分析研究的过程。
    另外优秀的建筑实际上包括很多艺术作品,在历史长河中会留下,我觉得艺术表现的情景交融的过程,增加丰富的表象,自然文化的相互传达,涌现出展现的形象,这是我们意境的生产。建筑正是因为具有象征意义,才具有超越房屋的需用功能,在变动的社会过程中,超越新奇,把我们不断引向满足。这也是我们设计追求的过程,也许过多少年,人们看到一个建筑,会想起我们这段设计的历史,我觉得这也是我们建筑师精神的追求。不同的创作灵感和精神追求,也决定了建筑所达到的不同的精神境界。这个应该也是我们设计中追求的东西,也许多年以后看到建筑也会想起我们建筑的需求。
    下面我结合校园建筑,找一些我持续我建筑的场景,跟大家讨论一下跟地域特色的关系。校园规划和教育建筑设计,一直是我们主要的研究方向,我们现在基本上做的比较多的建筑,像讲堂、图书馆、体育馆、教研楼、实验楼等一系列建筑,从类型化设计上我们有一些积累,我觉得每一栋建筑的场地条件和要求实际上都各不相同,对不同的环境积极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案,对教学建筑,关键的是交流、学习、开放的环境,这个是非常重要的。同样在我们大学校园也要持续更新与改进。许多的大学城现在都在回迁,像我们做的兰州大学,也做了校园的重新改造,最大限度地满足校园的功能需求与整理质量,来作为设计主要的原则。下面我重点介绍一下北京大学的设计与试验。
    简单介绍一下北京大学的历史,北京大学前身是京师大学堂,至今已经有115周年。现在的北京大学实际上是老的燕京大学的旧址,它是一个南北轴向。到了20世纪50年代,北京大学正式迁入燕京大学,进行大规模建设。先后在这个时期建设了图书馆、文史楼等等。这些对北大校园现在的风貌起了很严格的格局定性。我们应该注意到七八十年代以来,北大新建了新的建筑,北大老的图书馆,包括东西楼学生宿舍,学校功能才日趋完善。进入21世纪前50年,也就是北大校庆开始的十几年,北京大学新建了大型建筑,我们也有幸在里面进行了很多设计和尝试。北京大学的建筑都是几个大设计所反复竞赛,我们前后做了这样几组建筑,从北京大学南门进来,我们最早在1998年竣工完成了北京大学百年大讲堂。第二组建筑是在奥运会前,像北京大学留学生公寓,目前是亚洲最大的,2000多个房子的留学生公寓,也被《年鉴》评为北京市一等奖。目前正在施工的南门,一进来南门北大有六个楼,现在逐步在改造。包括孔子学院、新闻传播学院以及学生活动中心,这两栋还没有改造好。另外在北大校园的北侧,这里有一个人文大楼,现在正在做的是北京大学发展研究院,整个我们做了六组建筑,在一个校园内应该说是很幸运的。当然建筑当中我们也遇到了不同的问题,一个是礼堂的创造,一个是旧有建筑原址改造,另外是在一个新的功能区怎么综合使用,包括在文物保护中也做了一些考虑。
    下面这张图片是北京大学百年讲堂,实际上这个建筑还是有很多变化的,这个建筑到现在我觉得它还是有一定特点,我们都知道一个剧场建筑,主台非常高,40米左右,当时我们在北大的三角地旋转了一下,其实并不是想呼应了一下,但是因为学生特别喜欢这个地方,从这儿旋转以后,主要让观众厅整个显得平稳,从东面形成一个正面入口,同时这个建筑转了之后,使主台有一个轴向的径深。当时是有多家方案,有在不同地方盖的,舞台都非常高。然后这边是燕南园,属于一个过去小的别墅区。另外当时还有一个面积很少的,我们想提供一个纪念大厅,所以在这个地方进来是一个大厅,围绕它做了非常紧凑的设计。现在来讲,对于北大五周年、十周年、十五周年,每到五周年都有纪念文章出来,我也注意到他们有些教授跟我交流起来也高度评价了这个建筑的标志性,对于标志性我理解什么是标注性?就是说一个建筑能够充分被人们使用,其实各地建筑都是一万平米,奢华,其实并不奢华,中国政府建筑投资高,别的建筑不能到位,老百姓不能使用这些建筑,所以大家老觉得奢华。所以这个纪念大厅非常好,就有一个麻烦,季羡林先生去世在这儿办,王显去世也在这儿办。建筑本身我们因势利导,层层跌落,整个场所跟环境呼应,进来休息厅12000平米,把所有功能实现。包括还有一个会议接待室,当然也比较恢弘,可以满足学校基本的使用。
    中国的舞台设计实际是从1960年才开始大面积有,但是那个时候我们做完以后,除了地下北大想省钱没有挖,剩下舞台机械用升降台外,其他地方全部没有做。最近我们正在策划,他们也在申请一部分钱,我们想把厅堂因为已经十五年,继续进行改造。
    这是第二个主建筑,北京大学留学生公寓,这个公寓设计是有难度的,整个限高前区规定45米,后区规定18米,所以在45米我们要满足2800个床位需求,我们做的时候也有一些变化,这是整个园区的鸟瞰,这里面有一个四星级宾馆和它的公寓,包括还有一人一间的公寓,这样可以满足世界各地不同人的需求,可以说现在是供不应求的,在此之前,北大的留学生都愿意住在外面,现在他们愿意共享这个环境,另外这里面也有一些古树,我们也全部保留。
    在设计上我们主要用了地砖和石材,利用一厅一室的方式来展开铺砌,也有一定的效果。这是从园区入口和小的接待中心,这是它的机理,我们觉得顺序的机理还是给建筑带来了一种变化,因为国外的特色是喜欢直接打开窗看到外面的环境,所以我们也去国外进行了考察,也提供了学生可以自助生活的环境,比如小的天台,自己房间都有一行特意的设计,使用起来还是很良好的。包括在南门改造的建筑,大家也可以去看,外面是砖土结构,但里面都是开放的空间。
    这是北京大学人文大楼,这个楼我们并不是想复古,这个顶实际上也不是完全古式,但是确实是古建所帮我们画的这个顶,但是从规划设计到前期调研,都是我们独立开展的。这个是什么建筑呢?这个盖完以后在北大反响非常好,实际上这个学校中文、历史、哲学是北大最好的三个系,但是没有独立教学区,这个大楼盖完以后就给他们带来了一个学习生活的环境。这个地方是在未名湖北岸,这个地区之前一直是国家文化保护区,常年荒废,现在也是说明学校用地紧张,也开始规划。我们做这个建筑也进行了调研,过去这个是当年清代康熙住在圆明园的时候,他的孩子在这儿住。这是道光年间四公主的一个宅院,所以我们在中间就复原了一个四合院,基本上是交给古建所的,功能我重新设计,然后仿制清室复制的一个四合院,中文系、哲学系、历史系三系合一围绕建筑展开,同时还有渐进的竖轴线和变化的横轴线。另外还做了一个小的接待中心,因为建筑严格限高9米,所以我们就把周围的房子盖了两层,做了7.5米,所以我们加大了建筑的径深,这样使它有高低不同的变化,这样整个建筑在一定情况下还是显得轻松活泼的。
    这是整个平面图,这是从不同角度来看,这些地方都有古建所协助我们做一些设计,在空间庭院格局我们也做了一些变化。这个是尝试过去的设计方法,对我来讲是难得的实践。所以从历史比较学来讲,这也是不同的角度来实践,确实是一种设计的方法和借鉴。
    另外我们原来做过一个完全往新了做的建筑,但是后来圆明园不同意,只能这样做,但是这并不是我想做一个复古的建筑,这个也是古建所做的屋顶,我们协同画的平面。但是我们有一个体会,建筑形式也不完全是与时俱进,有些特定建筑,可能你只是借调一个环境,它仍然能够提供舒适的环境,这个做法按照古建专家说都不行。这是从圆明园北岸看,基本上跟周围环境相比还都是有变化的。另外我们正在全力以赴接受邀请,当时人文大楼要求我们做,我们不想做,因为我们没有优势,我们也不是做复古的,但是后来以后我们却中标了。像这个北大国家发展研究院是我们全力以赴竞标的,但是却没有让我们中标,后来他们弄了一个EMBA班,建筑专家来了一看说是不是这个应该中标,所以就选中了我们的设计。因为我们这个限高可以做到18米以上,所以当时我们做建筑的时候,一层做了一个台子,在一层整体做了一个石材的台子,由台阶往上走,这个建筑很有特性,当时这是国家级的文物保护区,所以这个顶必须有这种形式,目前我们也正在对它进行改造。这个建筑有一层台子之后,二层的教室都用推拉窗,用现代材料跟建筑空间构成协同。包括教室都是放射状,地下一二层全部打开,同时还有健身用房,这个在海淀区来说是投资很高的,实际上我们现在所有的手法下意识都是现代式发展,纵向改造。
    以上就是关于北大的一系列建筑。这是我们三环边上做的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图书馆,这个大家过三环都可以看到。我们想桉躅也是跟城市相融的,同时它也是综合功能的。这是整体的形态,正是图书馆,这是实验楼,当时我们还有一些取意,中标的时候有一些疏解,更多的是它的环境空间塑造,包括图书馆是一个大开间,人可以进来校园之后,一层层走进去,地下室也进行了充分利用,这些都给校园综合功能带来了实践基础。
    另外我们还在兰州大学,这是西部地区最好的学府,刚刚过了百年生日,这个我们在它的新校区做了两个图书馆,因为他们现在也是把所有学生都搁在了老校区,所以在老校区图书馆周围我们也准备盖三个建筑,一个是轴线上盖一个体育馆,这边生物楼,这边理工楼,这两个楼正在竣工状态,理工楼正在展开设计。为了尊重这些建筑,我们在轴线上做了一个体育馆,体育馆是两面开台,也是为了学生能够充分使用,同时二层休息厅有一个环形跑道,同时生物楼是一个老楼,我们把基建保留原来的效果,把主楼的特色往西移。这是从轴线看过来,整个体育馆和建筑有一个轴线关系。但是虽然它是西北最好的大学,但是它的地有限,不过在西北的生长力还是非常大,所以我们也想用建筑把整个环境纵深打造。
    总体来讲,现在教育界是21世纪发展富有活力,发展最为迅速的建筑类型,高校教育建筑的特定文化只能决定它担负着熏陶人、培育人的精神功能,校园建筑的文化意蕴的表达和场所特色的追求就显得尤为重要。大学校园,尤其系有着悠久历史的老校园的扩建、改建,一定条件下的有机更新和再发展的研究已成为重要的课题。
    下面我再说几个地域上的建筑,最近持续的竣工几个建筑,比如我们在内蒙古、南方、西宁、江苏、山西、山东等地做了多个建筑,这个建筑在不同地方都是相当于每个区域的标志性建筑。所以在尊重地方文脉的前提下,研究并发展地域文化。
    第一个建筑是蒙元文化博物馆,当时这个城市一年GDP才几个亿,现在已经几十亿了,一个三线城市,当时我们盖完以后效果非常好,成为当地特色建筑,也给这个区域经济带来很积极的影响。在蒙古族有很多建筑是有它的特点,像蒙古包顶级就有一个采光的顶,在我们的设计中,还是给予它形象的表达。关于这个建筑的意蕴表达,我觉得有不同的方式,东西方不一样,我们做住宅设计很喜欢拿西方的住宅做,但是按照中国的建筑就很难做,实际上我们知道宏伟是造成愉悦的重要方式,怎么让中国的建筑现代化方式,这是很值得思考的问题。那么蒙古族有什么特色,比如我们说骑马,美国人是穿着牛仔,而蒙古人是穿着丝绸,过去蒙古草原上的草据说一米多高,人掉下去都找不着,这些都是生活的场景,当然不是说这些好,就是说中国人的习性,我们的文化应该是这种表达。所以当时对这个建筑来讲,我们希望能够抽取这些建筑,让它有一定的识别性。
    整体就是这样一个比较大的环境,整个这边是开发区,一边是湿地公园,所以当时我们设计了一个围栏,中部重点打造这个博物馆。我们中间做了两个V字形,因为这个空间很大,所以我们希望人直接从门进来走到上面就可以看到成吉思汗像。这是整体的环境望过去,成吉思汗从西摆放,据说他是从西出征的,建筑我们是希望人直接从台阶上去,这个台阶我们是有计算的,越来越陡一些,让人有一种崇高感。进来有一个很大的中景,顺着中间的雕塑一层层下来下到地下,它有很多博物馆,包括湿地公园,整个参观秩序可以让人有很好的游历过程。这是入口的大堂,顶部做了采光,实际上蒙古草原并不缺光线,把光线从顶上进来,它有很好的神秘感。这个是主要是驻院剧团的演出,所以它的品质也是满足驻院剧团的演出。
    另外一个刚刚竣工的是青海大剧院,青海是中国青藏高原的门户,也是重点打造旅游城市,一个重点发展的西部城市。在青海我们也是七年前到的参与投标,我们有幸中标来完成青海大剧院和青海科技馆的创作,这应该说在西宁市是重点的建筑。这是青海的一个海屋新区,我们希望它是一个剧院,有一个音乐的象征,有宽窄的音符变化,像五线谱上跳动的音符。建筑用的是黄色的锈蚀,这个石头目前很难找到了,也是为了突出当地的环境。建筑就像两个蝌蚪一样的螺旋状,这边是一个歌剧院,中间还有一个多功能厅,整体建筑一气呵成,让人上了台阶以后跟整个广场发生很强烈的关系。这个是它的平面,这是我们在一层看,整体是充分满足观影建筑的演出功能。目前我们也意识到一个问题,像剧院格局,基本上都是这样的格局,都是品字形舞台,加一两千座的观影厅,所以有一定的相似性,但是建筑在空间和外形上还是有一些特性。不过我觉得进入剧场的过程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有戏剧化的冲突应该在进入剧场前发生。所以我们希望它有自己的宽窄和变化,同时建筑也具有逻辑性和艺术感。
    这个建筑也有一定的难度,它是一个锥形,因为我们不能把每个石材都做成E形,所以我们把石材扣了一个缝,互相叠压来做,这样使缝隙会有所变化,在几公分之内能够把建筑做得相对规整。
    另外还有一个刚刚竣工还没有验收,江西艺术中心,江西是一个平原地带,江西建国以来刚刚有钱,拿出三个亿盖一个艺术中心,这个建筑我们是06年中标的。这是一个在城区的空地,对面是一个很大的城市广场,我们做的时候,也是顺势想和对面的广场进行联系,我们盖好以后带动了地方的经济,对面的广场据说也要搞一个写字楼。这个建筑我们有几大功能,中间是一个歌剧院,这边是音乐厅,这边是排练馆,这边是美术馆,本身建筑也是一个曲线状,每个石材也是一片片纵向叠着搭着挂,有的是600×600,这里面每个都有一个槽,只能用国产石材。包括还有600×400,400×400的石材。建筑为了增加它的气氛,我们特意做了上层包厢,让建筑形成良好的氛围。
    另外一个是我们做的东营大剧院,这个建筑像讲故事一样,当时他老定不下来,非要做一个筐,我们给他们生成一个提案才定下来的。这个建筑目前已经如期完工,他们是一定想做一朵雪绒花,我说为什么要做雪绒花,他们说因为我们是在入海口,所以想有一种饮水思源的考虑。这种建筑我有一个体会,因为这个是跟我现在讲的建筑都不太一样,那个是从文化做,这个是从地标考虑来做,应该说最后竣工效果还是比较好。这个建筑考虑,我们是扭曲的大堂和方钢结构都在内侧,整体还是实现了我们原来建筑的尺度关系,这是一个大剧院,这是综合剧院,这边有一个小的综合排练场。整体来说也已经完成验收了。
    这个是我正在做施工图项目,通辽大剧院,这是在辽河边上,这个建筑做成这种形状是有道理的,它相当于取意蒙古包的原形,我们把它拉开一个缝隙,这边是歌剧院,这边是一个音乐厅,因为它面对着辽河,所以这边是低洼地,包括防洪大坝,所以我们把大坝填进去,让人拾阶而上,再到主平台,这个主平台可以直接看到辽河,然后可以进入建筑。因为我们剧院没有更多的玻璃,整个外墙是缸瓦层,但是我们的所有休息厅都是开放的,从休息厅可以瞭望到辽北。同时在顶部做了一个采光顶,我们希望光线能够洒向每层记住观众厅的休息厅,通过休息厅的缝隙把光直接洒向地下一层,这个清华大学专门有一个研究光学的机构,我们也想跟他们合作,看看能不能实现到这样。

   我们希望建筑越简单越好,可以表达空间的形态和草原的性格,因为通辽是真正科尔沁草原的入口。歌剧院我们是想做一个通用,可以满足各种剧团的演出,但是音乐厅,结合蒙古长号,也在考虑怎么去做。同时在包厢方面,能不能和观众厅有一个形态上的变化。我们这个观众厅顶部有一个咖啡厅,整体是开放的。
    总体来讲,观影建筑是类型化设计,在建筑的厅堂效果,观演品质以及剧院舞台的功能技术事先商进行研究与探索,并综合各个专业的设计经验、运用科技发展的成就,实现总体构想并创造新颖的具有场所感,戏剧剧感的观演空间,顺应并推进当代城市文化。
城市设计现在越来越受关注,也是我们研究城市地域文化提炼的基础。现在有一个统计,2007年世界上超过一半的人口成为了城市人口,到2030年城市人口比例将扩大到60%,而且中国多2012年统计,已经超过农业人口,但是中国的复杂化,不是完全跟世界一致。新的城市化,在有些文章论述是会带来诸多的灾难,但是我们理解这个事,还是有诸多的问题,但是同时它也是成为建筑一个新的发展的契机,也是一个难点。包括之前我们也在西宁谈城市发展的策略研究,市长让各个专家谈意见,他们定位西宁是六大城市策略,第一个叫绿色容城,第二是生态科技。实际上这两点都不是西宁的特点,因为西宁一年当中有半年是没有绿色的,但是它通过大量的公园建设来使这个城市变绿,所有的土山,你到兰州一看,土山上都在种树,但是能够活多少年,都值得论证。对于一个城市,只有差异化,只有保持自己的特点,保持自己的地域特色,才能真正持久。这个我做了两个设计,一个是在通辽,我们在通辽有一条河,孝庄河是一个废水河,修的很宽的堤岸,就派人常年看着,我们去了以后通辽局说能不能把孝庄文化引进来,进行也改造,我们也真是下了一些工夫,在一侧河岸我们有一个改造,改造以后看这个河比较活泼,大概1/2的河堤没有变,中间做了一个步行街,增加商业功能,这边带动成为大面积开发的现代建筑。整体格局各具特色,目前已经全面开工,因为施工总体是地产商,他们也在找我们能不能使它变成一个会所,所以这也是城市发展带来的诸多问题,不是建筑师能够控制的。当时我们为这个场景还做了很多努力,包括中间这条街,他们想搞成蒙元特色,来表达建筑特色。通过这个设计,我就想怎么和城市生活相融,同时保持运动的生活方式,这是非常重要的,所以真正的建构利益是没有的,它是在发展中从自然提取,怎么跟人民生活相融,这就是建筑的基本方式。
    另外我们做大剧院的同时,我们把整个辽河做了一个城市设计,同时把中间文化观演区也做了设计,整个盖完以后会给辽河形成一个整体形象,因为这边有一个防洪大坝,我们希望从城市有一个坡道上来上到大坝,来回望每个建筑,这样对于建筑可以更好的开放大坝,能够为大家使用。
    总体我们后来总结,倡导着具有交通畅的人口密度,有活力的公共场所,有特色的开放空间和高质量的基础设施的新兴城市街区,以加速稳定可持续的城市正确需求。总的来讲,我觉得地域文化或者文化需求,对于我们建筑设计提供了无尽的源泉,同时也给我们带来的设计的基础,我们作为设计师,持续在一个地区或者地点进行设计,会有不同的体会,我想除了建筑本体的建构方式和功能满足以后,它有一个精神的追求,最终有一个意境的呈现。这是我们的工作室,也欢迎大家有机会到我们这儿来参观指导。

    我的报告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主持人】:刚才张褀老师谈了自己这几年的创作体会,也介绍了很好的一些案例,一方面是校园建筑案例,一方面是地域特色案例。而且张褀老师对蒙古人骑马穿衣服研究非常深,这里面也体现了很好的地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