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3-09-22 09:50来源: 作者: 点击:次
摘要:哈尔滨文化中心坐落在松花江北岸的河滨湿地之中,整个项目占地面积1.8平方公里,建筑面积7.9万平方米,是这座北国之都著名的自然栖息地——太阳岛北面正在拓展的一部分。2010年2月,MAD通过竞赛赢得了该文化中心项目的设计权。整个建筑群预计将在2014年建成,并在同年七月时迎来这座城市著名的音乐盛事---哈尔滨之夏音乐会。
马岩松设计的哈尔滨文化中心主体结构封顶
项目地址:中国,哈尔滨
项目类型: 剧院,文化中心
占地面积:1,800,000平方米
在中国本土文化和俄罗斯异域文化的双重滋养下,哈尔滨有着北方音乐之都的美誉。哈尔滨文化中心没有像其他大剧院一样,选址在城市的行政中心,作为一座孤立的城市地标而存在,而是以当地自然文脉为背景,在合理保护与利用生态湿地的基础上,让哈尔滨大剧院、职工文化艺术宫、万人广场和原生态湿地景观公园共同构成一个“文化岛”,实现人文、艺术与自然的融合。
文化岛四面环水,以开阔的江岸为背景,犹如延绵的冰川彼此相连,在凝聚与流动之间浑然天成。主入口桥犹如玉带横跨湿地,将城市和文化中心连接起来。数座流态式的建筑向周围延伸,利用地形起伏将人流从不同方向引入大剧院和文化艺术宫的入口。作为文化岛的中心建筑——大剧院的外部坡道,如风划过雪山所留下的痕迹,引导着人们从室内到室外,从地面到空中的漫步。人们可以顺着景观环廊攀沿而上,在不同的高度观赏周围的自然人文景观,在建筑群的最高点,人们如同站在山顶,整个湿地风光尽收眼底。
大剧院的设计灵感来自北国的冰雪风貌,建筑形体作为环境的延续,以自然的韵律消解了这类大体量建筑的体积感。整个建筑群犹如雪山般延绵起伏,成为大地景观的一部分。
大剧院建筑的外表面为特制的纯白色铝板,部分墙面也采用了白色的石材和混凝土,给人以冰雪般纯净的感觉。观众厅顶部天窗的自然采光设计,在白天可以完全满足室内照明,既节能又可以营造出特殊的光影氛围。大剧院由大小两个剧场组成,大剧场可容纳1600人,由底层池座和两层楼座组成。内部空间运用了大量实木,一方面为大剧院观演厅提供最好的声学效果;另一方面,这些实木形体与白色墙面形成冷暖色调对比,透出雪山木屋特有的温暖氛围。剧院的舞台设计不但适合西方歌剧和现代戏剧的表演,也可以满足中国传统戏剧的观演要求。声学和灯光的设计提供了高水准的内部环境。由亚克力曲面灯体包裹的二层贵宾席通透闪烁,像巨大的星体漂浮于剧院穹窿之下。舞台部分为标准的品字形舞台,配合多功能升降设计的乐池,可满足歌剧舞剧等大型演出的需要。内部与大剧场贯通一体的400座的小剧场以表演话剧、室内乐、戏曲为主。后台幕墙开启式设计让舞台背板可以像宽幅屏幕般展开,以自然为背景,让室内外景观融为一体。而室外的水面部分也更可以作为室外观众席,打开幕墙的舞台便成了无遮挡的全景舞台。独创性的设计赋予了大剧院空间宏大而细腻的戏剧性效果,以适应现代剧场艺术的创新与多变。
文化中心展现了城市尺度、自然尺度和人体尺度的丰富层次,充分实现文化建筑的公共性和参与性。整个文化中心的边缘与江岸、湿地绿原缠绕交错,模糊着自然与人工的边界。而坡道、桥、空中平台和广场这些开放性空间的交错组合,则拉近了人与自然的距离。人们可以根据距离的远近,得到不同的感官体验。大剧院与文化艺术宫之间巨大的人造湖面,与建筑形成虚实对比,一条景观长桥横跨其间,营造出一种“空有/空无?”的禅意之境。人们可以顺着景观桥从大剧院一直向东走到比邻万人广场的文化艺术宫,这座建筑面积达4.1万平方米的综合型建筑与大剧院在形体上遥相呼应,功能包括职工培训、会议、文化教育、展览、酒店和餐饮等空间。这些设施将最大限度地为参观者、观众和工作人员提供人性化的多样性空间。
从2010年项目设计启动到2013年8月以来,文化中心的总体结构已经封顶,整个项目初具形态。在未来的一年里,将完成建筑立面幕墙、内部空间和环境营造几方面的工程。这座哈尔滨新兴的文化岛正逐渐浮出水面,以促成北国之都在人文、艺术和自然这三方面的交融,并将成为滋养这个城市灵魂的心源之地。
马岩松设计的哈尔滨文化中心主体结构封顶
马岩松设计的哈尔滨文化中心主体结构封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