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3-09-22 09:50来源: 作者: 点击:次
摘要:2013年9月11日,2013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深圳)北京宣讲会在哥伦比亚大学北京建筑中心举办。
2013年9月11日,2013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深圳)北京宣讲会在哥伦比亚大学北京建筑中心举办。本届双年展的两位策展人、学术总监,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李翔宁,和哥伦比亚大学教授杰夫里·约翰逊,以及2013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深圳)学术委员会委员史建向北京的媒体介绍本届双年展的策展理念和方案。
以下为文字实录:
时间:2013年9月11日下午
地点:哥伦比亚大学北京建筑中心
【主持人】:大家下午好!
欢迎大家来参加今天下午的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深圳)宣讲会!本次宣讲会邀请到了两位策展人、学术总监,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李翔宁老师;杰夫里·约翰逊,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同时我们还邀请到了2013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深圳)学术委员会委员史建老师,同时,出席本次宣讲会的还有哥伦比亚大学北京建筑中心主任李虎。
下面,有请杰夫里和李翔宁老师介绍一下此次展览理念和策展方案。
【杰夫里·约翰逊】:很高兴回到Studio-X Beijing给大家介绍一下我们给深圳双年展做的策展方案,我跟李翔宁我们俩作为一个团队参加了深港双年展策展方案竞赛,相当于总策展人投标,这个题目叫做“城市边缘”,由深圳双年展学术委员会讨论出来的一个主题。双年展结构比较特殊,有两个馆,其实也是两个团队在一起工作,我们俩是一个团队,在策展方面,两部分会有很多交织,史建老师会讲双年展的总体情况,以及这个主题是怎么定出来的,包括深圳双年展在全国双年展中处于什么地位。
题目是“城市边缘”,翻译成“Urban Border”我们想探讨的是人和城市的关系,以及和城市历史的关系,题目的批判性在哪里呢?以深圳为例,深圳和香港双城中间就有一个边缘问题或者边界问题,这个题目对于深圳来说非常有批判性。我们策展的重点是从知识和学术研究方面体现城市到底是怎么样的,我们策展部分有点像传统的双年展展览的内容,我们希望提供文献式的回顾,当然,我翻译的时候有时候会补充我自己的东西,我想说的是“城市边缘”(Urban Border)不光讲纯粹的物理的边界,以及两个城市边界之间会发生哪些内容,“城市边缘”这个展览也像一个研究项目一样,探索城市边界或者边缘上到底会引起哪些城市空间的变化,当然,由于城市的研究或者城市边缘这个课题是一个非常跨学科的课题,所以,我们邀请研究者和参展人的时候也是一个非常跨学科的,不光包括建筑师、规划师,还包括艺术家、经济学家等。
我们把不同学科、不同领域的知识双方双年展进行交换和交流,我们把整个结构分为六个部分,下面给大家介绍一下这六部分的结构。
第一,时间表(即“二十世纪‘城市边缘’的建设实践与理论研究”),首先是核心的策展理念的体现,包括了城市案例、理论阐释、历史回顾三部分,实际上是从人类的思想史和城市研究历史当中看看在不同时间阶段哪些关于城市边缘的研究和思想能够出现,这是决定边缘状态影响的因素,由于有了边缘的存在,使得城市空间和很多特性发生了改变。包括科学、政治、经济方方面面的研究,通过一条时间轴把这些内容贯穿起来,可以看到在不同历史阶段哪些节点上出现了一些重要的思想,20世纪以来城市主要的思想家和他们的理论,这些都是初步的图表,这是20世纪代表性的城市,以及在城市边缘问题上扮演了哪些角色,有了边缘以后就会产生内延和外延,要界定这样一种关系,我们选了世界上二三十个经典案例,不是因为他们很有名,而是因为有一些重要的城市边缘议题,比如柏林的柏林墙、伦敦的河岸线,在全世界可以有个概念,知道世界上哪些城市有Border,可以形成一个总体的概念,其中有一个特别的项目,请了一个哥伦比亚大学的老师,他做了一系列访问。有一个特别案例,对拉维莱特公园的研究,在不同方向上要不同的穿越边界,最后选择这个方案,其实还是挺有意思的,拉维莱特公园界定了巴黎城市的边缘,包括怎么处理城市边缘空间的问题。Iwan Baan是一个很著名的建筑摄影师,用他的摄影和影像展现深圳城中村的研究。
“穿越边界案例研究”,分为城市边缘、边缘性建筑还有隐性的边界、穿越边界的技术和深圳、香港边界问题,四个组成部分。这是用照片拼贴出来的独特的城市边缘的状态,对拉斯维加斯边缘新的研究,西班牙建筑师对赛维利亚危险地区的研究。这是袁峰老师的作品,用参数化的方式分析深圳和香港城市边界是怎么变化的,困与闲:关于城镇流动性与边界的研究,“收藏的城市”,他们想通过展览把新的研究成果呈现出来。对港口城市的研究,港口城市处于海洋和陆地边缘,欧洲斜轴是从米兰到马德里一系列城市带的研究,穿越了很多国境线,包括省和城市很多边界,他们想发展成从米兰到马赛、到巴塞罗那城市带的研究。广州美术学院和美丽城大学对广州四个样板区的研究,我们还有一组关于高速公路上收费站的研究,有建筑师的作品,还有艺术家的研究,这组研究是非常有意思的,收费站是边界上很核心的点。艺术家刘广云做了一系列作品,做了一个影像作品,叫《一路平安》,研究收费站工作人员,呈现他们是怎么样迎接的,后面是非常假的笑,我不想非常直白地解释艺术家做的作品。Jurgen Mayer是德国的建筑师,这是他做的边境检查站,这一系列作品都是跟城市边界题目非常契合的。
边缘化的城市及其建筑,我们一开始阐释了边缘有两方面意思,一个是边境上的建筑,边缘上的建筑,还有一种解释是边缘是非主流或者用另一种意识形态来分析建筑,啊包括上海建造的研究,我带很多年国际学生,同济大学有国际学生课程,这是我让学生搜集的案例,但是没有叫制造,当时没想到,放了一个上海制造,还有东京制造。对香港屋顶加建和穷人在屋顶上的非法建造,这类建筑都是滥建筑,这种东西不是建筑学的标准能够涵盖和能够解释的作品,这种是非常边缘化的,没有存在的基础,没有法律基础,随时可能就消失了,但是对于城市来说,具有非常特殊的意义,所以把这组作为一个边缘建筑是从另外一个边缘呈现出来的。展览呈现方式,这是墨西哥建筑师对于人行道公园的设计,我们经常用一个词叫做空间竞夺,大家都来抢空间,一个是我来占领和使用,把城市空间占领作为一种社会运动,同时,人行道公园在边界上,在这个边界上会发生什么,这是非常有意思的研究项目。穿越边界,在巴基斯坦战斗的地方,不同的部族站地的两边,他们挖了一个地道,比如以前有柏林墙的时候人们想出了各种各样方式,比如挖地道,还有投射。这是比利时的事务所,叫Office,他们做了墙的亭子,用摄影作品呈现上历史上不同墙的遗迹。曾经有这样一个作品,用大尺度模型再现意大利1969项目,在国境线上造一个小岛,这个岛像一个共和国,这个岛可以是一个综合厅,有餐厅,同时在边境先上产生了非地,探索了国家的边界和政治意义上边界的问题。上海建筑师李云学对城市边缘地带最近中国的许多城市都在做超大尺度超高层分析,会做一个比较研究,然后呈现给大家。
这是深圳雕塑家戴耘的作品,用1:1的模型复制海边居民非法搭建的渔村,是群众自发建造的,没有经过法律允许的建筑作品。马岩松新的山水城市模型图。立体村庄,经常会讨论一个边界,就是城乡和乡村的边界到底在哪里,张柯做的东西也是把村庄和城市弄在一起的状态。“深圳/香港边界问题研究”,讨论二线关的问,深圳城市历史及深圳、香港间重要的历史节点。
社会学部分由广州艺术家/国际艺术单位总监朱晔负责策展,艺术家和建筑师在一起做的,这是曾翰拍的三峡的一组照片,想跟建筑师做的关于三峡的城市变迁结合起来,比如拆了多少房子,当时移民多少人,想把这些研究叠加在一起,两个人做一个题目,艺术家把城市当中拆掉的地砖搜集起来,在地上铺出界限,让你走过去时候你考虑我现在踩在边界。刘庆元的作品,他做了很多瓷砖艺术,他做了蓝图,把各种各样消失的手工艺呈现在面墙上,烧成瓷砖,时间关系,我们不一一的详细介绍了。这是一个影像,边缘的建筑、边缘的人群、边缘的技艺,正在消失的做泥的手艺。张小涛的作品,《城市综合症》。这是徐冰的作品,红色望远镜,为什么做望远镜呢?双年展在蛇口码头,这个地方可以坐船到香港,大概20分钟可以到达香港机场,徐冰做了一个红色望远镜,从这里看香港,这也是很有意味的作品。刚才讲到让艺术家和建筑师组合,然后研究同一个议题,这是中国艺术家李消非,拍摄了很多工厂里人生活的状态,有一个香港大学老师从物质空间分析南中国工厂的场所,通过三维图呈现一个工厂里有多少位置、有多少台机器、里面有多少人。李消非是影像艺术家。还有一个主题是“为城乡互动而设计”,城市和乡村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内容,通过设计提升有机农产品的价值,成为城市生活和消费重要的产业链,温铁军他们搞了城市和乡村的论坛,他们可能会在展场里种一些植物,大米等都是经过设计的,包装和消耗产业链都是他们设计的,最后把这部分内容呈现在展场里。我们经常讲城市农庄,哥伦比亚大学老师设计过高层的养猪场,其实这些问题都可以归纳为一类问题,我们如何弥合城市和乡村之间的界限?未来城市的发展使得这样的界限以一种什么方式继续存在下去?通过设计提升有机农产品的价值。
这次双年展一共有八个国家馆和一个地区馆(澳门馆),伦敦圣马丁学校的校长,做了一个流动的边界项目,他负责英国馆。这是西班牙馆,他做的展览题目叫“SPAIN MON AMOUR”,同济大学中西学院有很多西班牙学生,他们到时候会用现场表演来呈现这些模型,这是一系列建筑师和艺术家合作的项目,讨论美国和墨西哥国境线的问题,现在只有一个描述,策展方案还没拿出来。意大利馆由意大利建筑学院的校长作为策展人,他们的呈现方式是视觉化威尼斯,这个题目跟我们深圳双年展现在要做的事情是非常平行的,呈现出威尼斯双年展以及威尼斯一系列活动如何影响威尼斯这个城市的发展,这是我们这届双年展也想讨论的一个问题,通过双年展提升蛇口的价值。加拿大馆,叫做“可行的未来”,对墨尔本郊区一个小城镇进行了研究,中国艺术家徐坦也参加了这个团队。比利时馆,这是比利时一组青年建筑师的作品。
最后还有一组电影(即“边缘影像馆”),由北大教电影评论的杜庆春老师作为策展人,策展理念,选了六个片子,反映城市生活状态的片子,中国艺术家拍的,给四个影像艺术家专门定制了四个短片。
我们还有一个“特别项目”,到深圳蛇口渡轮上,其实也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边界,轮船的意义在于不断的穿越香港和深圳边界,我们在窗上放了影像艺术家的作品,叫倪卫华,他做的是《风景墙》,上面会用一些效果图和未来非常绚烂的全景的照片,有些是民工,有些是日常生活的人停下来看风景墙的一组照片,图象本身又形成了一赌墙,你没法穿越,可能是非常昂贵的社区,比如正在造别墅区,外面的生活比墙隔开了,同时又隔开了生活的日长性和我们宏大的想象之间的距离。还有国际设计学生联合会,他们组织了一个学生竞赛单元,我们会请学生做一个影像,联合会专家们会评出一两个得奖的学生的影像,然后在双年展呈现。
双年展的内容基本是这样的框架。
谢谢大家!
下面,请史老师给我们说说双年展的背景情况以及他个人对双年展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