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千亿债务成“债城”工地停工烂尾楼林立

时间:2013-08-11 13:30来源: 作者: 点击:

摘要:据报道,“年财政总收入800余亿元,欠债3000亿元”。当这样对比悬殊的数据被报道出来后,鄂尔多斯瞬间陷入到巨大的舆论漩涡之中。在美国汽车重镇底特律宣布破产的背景下,鬼城鄂尔多斯的标签被更改为“债城”,破产危情乌云压顶。

鄂城借钱为谁谋生? 千亿债务压身企业生死一线

  不仅如此,鄂尔多斯东胜区政府向企业借款15亿元用来“发工资”的消息也在疯传。而同一时间,审计署又启动对地方债的大审。对此,记者奔赴鄂市进行了调查。

  “没有,没有,不可能有那么多,我认为不会超过1000亿元。”7月31日,东胜区财政局副局长戴宏奎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连声否认相关传言。鄂市财政局局长刘建勋没有直接回应全市债务总额问题,仅称具体数据目前正按审计署的最新统计口径核实界定中。

  而针对“政府借钱发工资”消息,鄂尔多斯市财政局在发给本报记者的说明中称,的确曾向伊泰集团借过15亿元,但不是用来发工资,而是全部用于了民生事项支出,所借资金已如期偿还了。

  不过,记者在鄂尔多斯调查发现,前期造城运动引发的债务问题已经拖累当地经济,众多被拖欠工程款的企业陷入困境,这场由债务引发的经济危局或将继续发酵。

  借钱,但未用于发工资

  上述报道将鄂尔多斯称为“债城”之时,还爆料称,2012年底,东胜区政府为了给公务员发工资,向辖区重点企业伊泰集团借款15亿元。

  8月1日,记者前往伊泰集团求证此事。当日适逢集团董事长张双旺70岁寿辰,他对记者表示,2012年底,鄂市政府领导对他说,因为财政紧张,希望伊泰能借款15亿元,“我当时就表示,借钱可以,但要按时还。结果去年12月底借,今年3月底就还了。”

  张双旺特别向记者强调,15亿元的借款来自于集团,而非股份公司(即伊泰B股)。据张双旺介绍,当时有传言称他为了躲避政府借钱而跑到了美国,并有意将总部搬离鄂尔多斯,“这完全是瞎说八道”。他解释称,去美国一是探视在那边读书的孙子,二是治疗气喘的毛病;搬迁总部更是经不住推敲,伊泰在鄂尔多斯土生土长,市、区政府对企业都不错,再加上现代科技发达,即使企业加大对外投资,也无搬迁总部的必要。

  针对传言伊泰集团还给东胜区政府借款一事,张双旺表示,其实是伊泰为区政府下属企业融资提供担保,“这是很正常的企业行为。”

  在发稿截止前,鄂市财政局给本报记者发来特别说明称:经认真调查核实,该市各级政府从未发生因发放工资问题向企业借款事宜……2012年市公共财政预算收入为375.5亿元,全部为地方的“真金白银”,而同期全市用于工资支出为82.8亿元,仅占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的22%。上述相关数据充分说明市财政完全有能力保证工资支出需要,没有必要向企业借款发工资。

  那么政府为什么借钱?公务员工资能如期发放吗?

  鄂市财政局介绍,2012年底临时向伊泰集团有偿借款15亿元,用于了部分旗区支付农民工工资及重大民生事项支出,所借资金已按约定于2013年3月份如期偿还。

  戴宏奎则表示,截至目前,东胜区还没有出现拖欠公务员工资的情形,“包括公务员在内的财政供养人员的工资都是当月发,7月份的工资前几天已经发放。”

  不过戴也承认,过去发放工资的时间是月中,现在改为月底了。

  悲惨的工程款

  如果说,在地方性债务积聚膨胀的背景下,公务员还有保证的话,企业的状况,尤其是有“烧钱”的大工程项目的企业就没这么幸运了。

  “我们有4个月的避暑黄金期。从去年开始,政府就提出了将东胜打造成避暑休闲之都的发展思路。”戴宏奎介绍说。记者在东胜区采访当天,该区旅游局、文化局等单位赴持续高温的杭州推介旅游。

  鄂市在大力发展旅游业,这似乎是一个信号。在鄂尔多斯楼市泡沫破灭、高利贷崩盘、煤炭产业遭遇寒流,以及此前被寄予厚望的装备制造产业等难见成效的背景下,鄂尔多斯不得不谋求重生。

  记者在当地采访发现,求变之中的鄂尔多斯,工地大量停工,烂尾楼林立,大街上众多门面关张,人流车流稀少。

  “鄂尔多斯现在问题太大了。政府债务缠身,企业日子难过。”7月30日,鄂尔多斯一位要求匿名的企业负责人指着宽敞而空荡的办公大楼称,公司近几天又裁掉一批员工,以缓解经营压力,“好几个月没钱发工资了。”

  据这位负责人透露,他多年前承担了多个旗区政府的市政工程建设,工程交工后三四年,政府一直未能支付工程款;因为资金链断裂,企业已经无力开展后续经营,手头所有工作都停着。

  “每隔一段时间我就去找建设局和政府主要领导,但对方的答复就是没有钱,让等着。”说话时,他不断地叹着气。

  据了解,仅在康巴什新区管委会,就有众多建筑商的工程款被拖欠,大的如承建了康巴什管委会大楼的兴泰集团、负责路桥施工的东方路桥公司,以及承担绿化的企业,少的欠数百万元,多的过亿元。在债权人看来,康巴什新区管委会还债压力很大,因为辖区大型企业少,财政收入微薄。数据显示,2012年康巴什新区财政总收入为15.9亿元,不到鄂尔多斯全市的1/50。

  “可以这样说,绝大多数与房地产开发、工程建设相关的企业都濒临绝境,随时都有可能倒闭或破产,公司或裁员或放假,老板都跑到外面去了。”这位负责人断言,鄂尔多斯经济10年内难翻身。

  政府债务知多少

  各执一词,那么政府债务到底有多少?媒体此前报道称,鄂市地方政府债务庞大,民间估算高值为3000亿甚至4000亿元。而一位接近鄂尔多斯市政府的人士则称总额为2400亿元。

  戴宏奎则透露,在今年年初召开的鄂尔多斯财政工作会议上,相关材料通报显示,截至去年底的数额是不到800亿元。

  戴宏奎称,从专业角度看,实际数额可能会比上述口径稍大一些,但差额不会很大。他解释,根据一般做法,工程完工但没有决算的,相关数额不会被统计到政府债务中,但此类工程并不多,因为去年经济不景气,新开工政府工程不多。

  在戴看来,外界有关地方债务数额的传言太过夸张。他以自己任职的东胜区为例说,外传东胜区负债800亿元甚至1000亿元。而实际上,东胜区的债务总额约为200亿元,主要集中在城投公司。

  据东胜城投公司2011年的审计报告披露,该公司2011年从伊泰集团、鄂尔多斯满世房地产开发公司、北京星河湾房地产公司等企业合计融资25.25亿元。报告同时显示,至2011年末,东胜城投以质押的方式,向国开行内蒙古分行、建设银行以及中国银行贷款的余额为45亿元。上述两项合计约70亿元。

  即便按照戴的说法,鄂市债务在1000亿元之内,相对于财政收入已然很高了。

  刘建勋8月2日对本报记者表示,由于2004年前长期靠上面补贴,该市在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领域存在诸多历史欠账;2005年后,财政实力快速增强,政府开始加大对民生、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等领域的投入力度,在较短时间内创造了城市建设的奇迹,也相应形成了部分政府性债务。

  不过刘建勋强调,相对于每年400多亿的可用财力,鄂市债务总体上在安全可控范围内,完全有能力在2015年前全部化解。

  “我们高度重视化解政府性债务工作。”刘建勋表示,具体的化解存量债务的措施有:在财政年初预算安排的基础上把可能超收的公共预算、非税、政府性基金等收入全部用于化债;把压缩“三公”经费和常规性项目支出、政府采购经费以及政府投资基建预算的资金全部用于还债;整合、盘活、处置各类存量国有资产全部用于还债。

  而控制增量债务的措施包括:压缩政府投资规模,除重点民生工程外,今后5年内不再举债搞建设;凡已批复未开工的项目,除中小学、幼儿园、卫生院等急需建设的民生项目外,一律不准开工建设,已开工的项目分轻重缓急保重点;5年内不新建、扩建、购置楼堂馆所;严格控制在建项目造价。

  造城运动后遗症

  虽然鄂市官方对化解债务充满信心,但巨大的债务已然对经济发展造成沉重拖累。

  “受冲击最大的是被拖欠工程款的企业,政府过度造城,苦果由企业背负,教训值得深刻反思。”上述要求匿名的企业负责人说,造城运动形成的债务,打乱了经济正常发展的节奏。

  对于大量企业因被拖欠而陷入困境一事,戴宏奎承认,在煤炭价格大幅走低及楼市萧条的背景下,政府还债压力很大。据介绍,东胜区上半年共计完成109亿财政收入,勉强完成全年计划的一半;而下半年压力很大,因为经济还没有出现好转的趋势。

  就在数年前,东胜区财政收入年平均增幅为20%至30%。在2012年前,东胜区的财政收入连续7年排名自治区第一位,这一成绩曾令东胜区政府官员引以为豪。就在这样的欢腾中,东胜区将十二五目标定为“到2015年实现财政收入500亿元”。现在连戴宏奎也不得不表示:“看来这一目标很难实现了。”

  记者掌握的数据显示,上半年东胜区109亿元财政收入中,煤炭企业贡献最大,伊泰贡献22.4亿元,神华贡献19亿元,二者总和超出了总额的1/3。而值得注意的是,楼市泡沫破灭令当地卖地收入乏善可陈:上半年,东胜区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仅为1.05亿元。与前几年最高两三百亿元相比,1亿多元的卖地收入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鄂尔多斯的房子盖得太多了,要完全消化恐怕需要10年时间,您想想,哪个地产商敢买地?”一位陷入困境的建筑商对记者说,对鄂尔多斯而言,只能冀望煤价回暖,当地经济才有恢复的希望。

  被东胜区官员多次提及的,还有多个原本列入建设规划的项目被无限期推迟,一是用于解决两三千人的公安队伍办公困难的金盾大厦,二是教育大厦。而在伊金霍洛旗,使用才10年的环保局大楼被推倒后准备重建,但至今也没建起来。

  “现在是最困难的时期,但我们认为经济会慢慢好起来。”戴宏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