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州亿元航母旅游项目搁浅 参与建设官员讳莫如深

时间:2013-08-11 13:30来源: 作者: 点击:

摘要:山东滨州,一个投资上亿元的仿造航母旅游项目,规模巨大的“中海航母”显得过于超前,以至于慢慢“沉没”,变成一个“大水泥疙瘩”。为了挽救这艘“航母”,当地政府做了诸多努力与尝试,但效果始终不佳。“中海航母”命运变迁的背后,有着怎样的经验和教训?

通往“中海航母”甲板下层的通道被锁闭

    山东滨州,一个投资上亿元的仿造航母旅游项目,在经历短暂喧嚣后,遭遇了搁浅的尴尬。

  位于滨州国家水利风景区中海内的仿造航母项目,发端于2003年,累计耗资1.2亿元,曾是滨州市重点工程,一度被视为当地旅游的名片。

  然而,对这座三线城市来说,规模巨大的“中海航母”显得过于超前,以至于慢慢“沉没”,变成一个“大水泥疙瘩”。为了挽救这艘“航母”,当地政府做了诸多努力与尝试,但效果始终不佳。

  虽然运作中海航母的企业历经数次变迁,但背后都有当地旅游部门的影子。“中海航母”命运变迁的背后,有着怎样的经验和教训?当地人如何看待这一变迁?这一项目未来将走向何方?记者赶赴滨州进行调查。

  由盛转衰的“城市名片”

  “中海航母”在滨州妇孺皆知,出租车司机更是乐于向游客介绍这个曾经的明星工程。

  资料显示,“中海航母”以美国尼米兹企业号航空母舰为蓝本,按一比一的比例建造。舰长260米、宽56米,建筑高度31米,其中甲板高度为12米,总使用面积为3.5万平方米,甲板使用面积超过1万平方米,可同时起降5架直升机,能同时容纳1500人就餐。

  据当地知情人介绍,“航母”开建的2003年,滨州市正大力开发西城区,所以位于西城区中海风景区内的“航母”被按照滨州新区的地标性建筑来打造。

  2004年2月,滨州市旅游局发布招商招标公告称,“中海航母”是该局负责管理的位于滨州新区的三大项目之一。该项目按四星级酒店标准建设,是“集餐饮、住宿、娱乐、健身、洗浴诸功能于一身、风格独具的高档餐饮娱乐场所”。

  关于“航母”的市场前景,滨州市旅游局认为,滨州尚无一家综合性高档餐饮娱乐休闲场所,已满足不了社会、特别是外来客商的要求,滞后于经济的发展。“中海航母”项目半小时经济圈内(车程)常住人口有120万,项目建成后,将会给投资方带来很高的回报,同时也给滨州带来非常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然而,这个被寄予厚望的项目,建设过程并不顺利。记者调查了解到,政府最初计划投资3000万元建设“中海航母”,但完成基础建设后,3000万元已经花完,随着水泥、钢材等原料价格的上涨,后来不得不追加投资,至2007年项目已投资9000万元,但精装修工程尚未完成。

  累计投资1.2亿元后,2008年左右,“中海航母”陆续有商家入驻。最初的一段时间,“航母”异常火爆,一度成为当地的名片。当地出租车司机告诉记者,刚开始大家觉得新鲜,甚至连周边县城的居民都跑过来玩,“航母”内各商家的生意非常好,甚至连登航母都要花钱。

  然而,好景不长,到2010年,这种火爆场面就不再出现,餐饮、娱乐商家接连关门歇业。现在,这一项目几乎处于荒废状态。

  2013年7月22日下午,一场大雨过后,记者来到“中海航母”。1万多平方米的巨大平台上竟看不到一个游客,周围的栏杆锈迹斑斑,平台上的四层楼房全部大门紧闭,涂鸦四处可见。通过平台下层的通道,也被牢牢锁住。曾经的热闹景象,没留下任何痕迹。

  记者在“航母”周围逛了10多分钟,才依稀碰到几个行人。附近的一位居民告诉记者,这个“大水泥疙瘩”早已没有商家,周末会有一些居民过来闲逛,平时很少有人来。

  在最新出版的滨州市地图上,依然醒目地标注着“航母娱乐城”。

  “小马拉大车”的悲剧

  自从走了下坡路,这个曾经名噪一时的巨型“航母”就新闻不断,各种关于其命运的消息屡见报端。

  最近的舆论关注,缘起一则拍卖公告。2012年4月24日,山东产权交易中心挂出一则拍卖公告,受滨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委托,拍卖滨州中海航母餐饮娱乐有限公司1502.61平方米的房产,拍卖参考价为489.85万元。

  拍卖公告一出,舆论一度将此解读为“中海航母”维持不下去,惨遭拍卖。事实随后得到澄清:拍卖对象是位于“中海航母”附近的一层宿舍楼,并非“航母”,只是二者属于同一个公司而已。据此次拍卖执行方山东滨海拍卖有限公司工作人员介绍,此次拍卖目的是为了让“中海航母”公司偿还债务。

  记者了解到,此处房产目前已挂出3次拍卖公告,3次拍卖参考价分别为489.85万元、392万元、314万元。然而,尽管不断降价,截至6月21日第3次拍卖公告期满,依然没有任何单位或个人提出购买申请,“中海航母”所属公司房产流拍了。

  “航母”今天的境地让很多滨州人备感惋惜。滨州市政协委员王忠敏曾专门调研过“中海航母”项目,并在2013年滨州市两会上专门提交了一份提案。

  火爆一时的“航母”为何会“沉没”?王忠敏在提案中分析说,前期入驻商家的短暂兴旺,一是得益于政府的多方面支持,政府为了支持这个地标建筑,除了对商家减免一定的费用外,还用行政手段把一些政府活动安排在上面。二是得益于周边市民初始的猎奇游玩心理。

  他接着分析说,随着西城区开发初具端倪,政府把精力转到黄河三角洲开发上,当时精心打造的景点已无暇顾及,“中海航母”断奶,加上市民的猎奇心理趋淡,项目也就由盛转衰。

  “中海航母”的另一个短板在于其所在地滨州缺乏地缘优势。滨州地处鲁北,相较于胶东沿海城市,交通水平一般,流动人口较少,其周边城市输送游客的能力也不强。

  旅游经济专家刘思敏曾指出,中海航母项目“借航母噱头,打造旅游服务综合体”的创意很好,但缺乏地缘优势,加上资金管控不利以及政府过多介入,项目最终成了“小马拉大车”的悲剧。

  刘思敏表示,航母最初计划投资3000万元,后来不断追加到1.2亿元,说明成本预算和后来的成本控制很不到位。它背后是政府部门负责,没有由市场主体来决定,这样影响了项目效果。

  记者调查了解到,在“中海航母”建设过程中,开发运行单位数次变更。2005年项目招标公告显示,当时的项目开发单位是滨州市武圣旅游发展有限责任公司;2009年时,项目开发单位变成滨州新中海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后来又变更为中海航母餐饮娱乐有限公司。

  虽然开发单位三次变更,但工商资料显示,这三家公司的出资方均是滨州市旅游局和滨州市旅游质量监督检验所。

  巨型项目将走向何方

  面对“中海航母”此时的尴尬,当年参与建设的官员显得讳莫如深。

  记者从滨州市旅游局了解到,中海航母餐饮娱乐公司的负责人现在是纪在珍。面对记者的采访,这位曾经的滨州市旅游局副局长说,“我已经退休了,"航母"的事,你去找旅游局吧”。

  他之前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自己退休五六年了,虽然一直守着“航母”,但也只是做一些保卫、后勤工作,况且现在“航母”应该已移交到了市里。

  滨州市现任旅游局局长李军则以“正在济南开会”为由,不愿过多谈论“航母”话题。

  一位当地资深媒体人告诉记者,虽然现在“航母”处境尴尬,但也不能一概否定,在推进新区建设、拓宽城市空间方面,“中海航母”的确发挥了重要作用。“现在的滨州城区,几乎是10年前的两三倍大,在这方面,"航母"功不可没。”

  这位媒体人认为,现在重要的是为“航母”寻找出路,重新定位、规划这一旅游景点,争取尽早盘活沉寂多日的“大水泥疙瘩”。

  7月24日,滨州市旅游局副局长张传礼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事实上,“中海航母”到现在并没有彻底完工,“航母”的真正主体甲板以下的部分还是毛坯状态,“航母”娱乐城也没有真正投入使用,之前的一些饭店只是“航母”完工前的临时商家。

  “之前属于散户经营。本着谁经营、谁装修的原则,我们希望找一家大公司整体经营"航母",并不希望分拆招商,这可能会破坏整体环境。”张传礼告诉记者。

  为了找到能够救活“航母”的大公司,滨州市甚至山东省都为此做了努力。2012年8月,张传礼曾公开表示,正在和几家企业谈,年底应该有结果。7月24日,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张传礼表示,目前正在和几家客商谈,应该很快有结果。

  尽管“航母”迟迟不能“起航”,但在张传礼看来,并不能因此就说"航母"生意亏了”,“你看它经营上不挣钱,实际上一点也没赔钱”。

  他曾向媒体算过一笔账:整个中海板块是208亩地,“航母”只占27亩。2003年,这一地块地价是6万元一亩,现在地价已飙升至上百万元一亩。虽然“中海航母”没有承包出去,但因为“航母”和中海公园的建设,周边的地产开发已经收获颇丰了。

  旅游经济专家刘思敏认为,创意、规模是现代旅游经济的正确模式,但前提是政府和市场各司其职。“没有政府支持,肯定干不成,但最终要让市场、投资商来唱主角。光搞形象工程,必死无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