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层高“生命之环”造价过亿 地标建筑刺激公众神经

时间:2012-11-26 18:22来源: 作者: 点击:

  日前,本网曾报道:(),该建筑名叫“生命之环”,是一座巨型环形城市景观建筑,坐落于辽宁抚顺市沈抚新城,“生命之环”的平均直径高达157米,相当于50层楼高,整个建筑所用钢材达3000吨, 近日,该建筑再次引起公众关注。

    据悉当地招投标信息显示,“生命之环”计划投资总计过亿元,“生命之环”建设过程中设计的蹦极等娱乐功能,后经专家论证受到否定至此,这个斥资上亿元的庞然大物仅剩“观赏”一项功能  

  

初为景观建筑 欲加娱乐功能被否定 仅剩“观赏”一项功能

  实际上,“生命之环”2011年3月动工,动工以来,是媒体和当地政府对外宣传中的“宠儿”。查询网络也可发现很多网民对该建筑的晒图和议论。

  网民一直有“生命之环”到底是做什么的疑惑,不过,媒体中除“当地地标性建筑”等说法,并无详细说明,直到《抚顺日报》主办的抚顺传媒网今年8月10日刊登了抚顺经济开发区党工委副书记夏红军的回应。夏红军表示,“"生命之环"当初设计确实是景观建筑,随着建设,也凸显了它的作用。后期在不改变原设计结构施工的基础上,对"生命之环"的使用功能进行了论证调整,提出了登高观光作用在其内部东西环下安装设置了4部登高索梯,将上升达到150米的高度蹦极娱乐项目也在论证争取实现在其顶部,在下方没有深水域的状态环境下实现蹦极,也希望能创造这个奇迹。

     经过专家的论证得到的结果是否定的,因为人体能够承受的极限高度是在40米左右,而生命之环的最高达到了150米以上,远远超过了人体的极限。至此,这个斥资上亿元的庞然大物仅剩“观赏”一项功能。

网友声音:

      “城市建设应当与人民生活水平相适应,否则城市建设的再超前也没有用。”面对如此大手笔的投资,有网友发出了上面的那一番感慨。

媒体点评:

       前有528米的北京第一高“中国尊”,后有838米的长沙“远望大厦”,现在抚顺的“生命之环”又拔地而起。 “你方唱罢我登场”,各地地标建筑层出不穷,但叫好又叫座的却不多。城市楼宇的竞相攀比“争高”,不仅将这些建筑物本身置于了“高处不胜寒”的境地,更让人们嗅到了浓重的浮躁和奢华之气。在这浮躁的背后,乐于兴建“第一高”的推手们似乎已经忘记了城市建设的初衷是什么。

 

“生命之环”该不该建

“生命之环”

    没有人规定一座城市的标志性景观或建筑,必须要有多大的实用功能。相反,很多城市的标志性建筑,“观赏”是其最大的功能。因此,“生命之环”有没有实用功能,不应该是我们关注的焦点。

  抚顺市的这个“生命之环”是不是该建,不在于它是不是“有用”,而在于它是不是“合规”。如果建设“生命之环”充分征求了当地百姓的意见,经过了专家的可行性论证,由人大等部门批准了建设资金,严格按照法定的程序进行,属于一项既顺应民意,又量力而行的工程,那么别人就没有理由说三道四。

  反之,如果这只是一项形象工程,是一个领导脑袋一热的拍脑袋工程,并没有征求过市民的意见,没有严密的专家论证,甚至花钱没经过法定程序,那么就算这样的建筑设计再超前、盖得再漂亮,就算几百年后能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为这座城市带来滚滚财源,我们现在也应该大声地反对。

  程序的合法比建筑本身的实用性更重要。不是每个城市都需要建标志性建筑,也不是每一个标志性建筑都该骂。经济发展到了一定程度,建设一个标志性建筑,提升城市的品位并无不可。我们只希望在建设之前,做到让群众知情,得到百姓的认可,做到科学规划,科学建设。只有这样,城市的标志性建筑才能成为市民之福。

 

城市地标要挖掘内涵 丁兆林

      一座50层楼高金属结构的环形建筑“生命之环”近日出现在辽宁抚顺,生命之环的高度和造型是全国之最,大圆环在两公里以外就能看到,从近处看表面的金属结构折射阳光后分外耀眼,站在它脚下会有一种直通云霄的效果。针对近期各地出现的具有争议性的地标建筑,从经济学的角度出发,能不能让地标式建筑成为城市的名片,给城市带来旅游、文化、生态、经济等等正面效益,经济之声特约评论员丁兆林对此评论。

  现在很多城市都有地标性建筑,国外像迪拜的帆船酒店、吉隆坡的双子塔,国内像鸟巢、水立方等,对此,丁兆林表示地标性建筑是城市的品牌。

     丁兆林:一提到比利时的首都布鲁塞尔,人们就会想到一个雕塑,就是撒尿的小男孩,作为品牌标识,应该经过严格的规划和设计,真正体现城市所承载的丰富内涵。

  从经济学的角度出发,怎么样做才能够让地标性的建筑带来旅游、文化、生态等经济效益?

  丁兆林:有些城市因为有历史积淀,大家自然会来,有些城市有一些传说故事、自然风光吸引大家。主要还是要挖掘大家心中所隐藏的对于这个城市的定位,要挖掘城市背后隐藏的丰富内涵。

 

地标建筑不可缺少公共属性  马想斌

  “生命之环”是一座巨型环形城市景观建筑,坐落于辽宁抚顺市沈抚新城。据悉,整个建筑所用钢材达3000吨,平均直径高达157米,相当于50层楼高,上面还安装有1.2万只LED灯。官方招投标信息显示,“生命之环”计划投资金额总计过亿元。而这个斥资上亿的庞然大物,是一个纯粹的景观建筑,仅具“观赏”性。

  这是继苏州“秋裤门”之后,又被质疑的另一座地标建筑。然而,不同的是,“秋裤门”背后有着商业运作与商业大幅度参与的因素,而“生命之环”似乎是更纯粹的政府财政投入的建设。

  抚顺市政府网站的文章显示,“生命之环”寓意连接天圆地方,贯通天上人间,无论是高度还是形式都是世界独有的。可在大众眼中,这个世界独有又将是另外一番解释——— 地标徒具观赏性,没有任何使用价值。如此质疑,会否又被指责为没有文化底蕴不懂设计师寓意,不得而知。但在这样一个“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质疑其实再正常不过了。

  但我要说的是,建筑的原则,不外乎是实用与审美的兼顾。如果将这一原则投放在一座城市的地标建筑上时,则更需考虑文化内容的表达,其审美的趣味,直接关系到一座城市的精神气质,以及市民对城市情感的提升。对于城市的主政者与社会公众来说,有一个同样的问题需要考虑,那就是如何才能用一座地标建筑表达这座城市的气质?

  虽然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虽然一座地标建筑引来争议也是自然的,但一眼看过去,“生命之环”显然离公众对地标建筑所应有价值的想象实在太远。地标,作为反映城市文化的建筑,不是刻意打造出来的,而是要靠历史的积累、时光的浸润自然形成。就像学者冯骥才所说,一个城市的地标也是有生命的,有灵魂的,它应该像历史人物一样,经过时代考验,能永久存留在人的心里。依照这样的标准,这个世界独有的“生命之环”,是否属于创新过头,是否考虑过这个城市传统的继承?

  其实不光是“生命之环”,近些年全国各地一些新建的地标建筑,多为公众所难以接受。其中一个现象就是,很多所谓的地标性建筑,以牺牲公共属性的功能,以逆反大众审美而呈现出“张扬”个性,“炫目”“独特”成为唯一追求。从这个角度来看,公众屡次调侃嘲讽那些地标建筑,除去对本就难以统一的设计艺术的探讨之外,更多的是对地标建筑缺失公共属性的一种不满。原本城市的地标是什么,应取决于生活在城市里的人们的印象与评价,但现实是地标建筑的设计过程很少征集市民的意见,等到建成之后人们不得不在嘲讽中接受。

  一座地标建筑的最终认可,可能需要时间来进行定论。可无论如何,历经传统美学与现代美学磨合之后被认可的建筑,不是混凝土和玻璃的一种简单组合,而是需要与整个城市格局相搭配,需要与城市文化相契合,更需要这座城市里人们的认同。至少,投入过亿的公共产品,不该只具有观赏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