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6-07-13 09:44来源: 作者: 点击:次
今年是鲁迅先生诞辰135周年,很多人不知道在南京市鼓楼区有一个与鲁迅先生颇有渊源的社区——鲁迅园社区。118年前的1898年,18岁的鲁迅曾在这里生活过3年多的时间,他当年读书的学堂至今仍被社区居民亲切地称为“鲁迅楼”。最近,按原貌复原修缮的“鲁迅楼”外观已基本完工,今年内将完成内部设计和装修,变身全省首家社区鲁迅纪念馆。118年前鲁迅曾在南京求学3年,“鲁迅楼”因此得名。
来到鲁迅园社区,中山北路283号大院内一座两层小洋楼的外围,施工围挡还没有拆除。小青瓦屋面、青砖墙体、朱红色门窗……从上月下旬开工至今,小楼外立面的修缮已基本完毕,恢复原貌后既有中式房屋的典雅,也有西式小洋楼的标致,这里便是清末江南陆师学堂附属矿路学堂德籍教员楼的遗址,也是“鲁迅楼”的所在。南京是鲁迅先生离开故乡绍兴后到达的第一个异地,用鲁迅先生的儿子周海婴的话来说,“南京是鲁迅走出旧式家庭的首站,更是他走向世界日后成为中国文化巨人的起跑点”。鲁迅在《呐喊》的自序中这样写道:“我要到N进K学堂去了,仿佛是想走异路,逃异地,去寻求别样的人们。”到N进K学堂,N指南京,K学堂指江南水师学堂。1898年4月,18岁的鲁迅来到南京,考入江南水师学堂轮机班,同年11月,因不满校风转而考入江南陆师学堂,1901年,鲁迅以一等第三名毕业,由江南督练公所派赴日本留学。1982年,“鲁迅楼”被列为第三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周边居民都以这里有鲁迅先生留下的足迹而自豪,2000年,鲁迅园社区成立,也是因此楼而得名。老楼曾因火灾被毁,专家建议按清末原型进行原貌修复追溯“鲁迅楼”的历史,该建筑始建于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历经百余年岁月风霜,它过得也不算“太平”。据介绍,因历史原因,这幢建筑曾作为宿舍暂借某单位职工居住,“鲁迅楼”被改造成类似筒子楼的条式建筑,墙体也曾被刷成绿体。2011年4月,因老楼年久失修,电线老化,还引发了一场大火,曾经风光的“鲁迅楼”被烧得只剩下空壳。社区居民对此非常心痛。火灾过后,相关部门也对“鲁迅楼”的保护和利用更加重视起来。2012年11月,由东南大学、南京工业大学、市文保单位组成的专家组对这里进行了实地勘察,认为“鲁迅楼”应按照清末原型进行原貌修复,并且明确修缮后的“鲁迅楼”将作为办公及展览使用,不再住人。鲁迅园社区从今年起着手小楼的设计和再复原工作。“鲁迅文化是我们社区得天独厚的资源,很多年前,我们就打造了鲁迅文化长廊、鲁迅书屋,不少社区居民还自发组织了鲁迅读书会。”社区书记滕道香说,看着这里一点点恢复原貌,不少老居民心底都涌出不少感动。
新“鲁迅楼”将打造24小时图书馆,用于社区公益事业等施工仍在进行中,小洋楼坐南朝北,宽21.8米、高7.2米,建筑面积约273平方米,南、北两边的外立面上,均设计有9个紧密相连的小拱门结构,下面是白色古罗马立柱式样的阳台围栏,颇有点欧式韵味。“专家在设计修缮方案时就建议这里可以打造为全省首家社区鲁迅纪念馆,成为居民学习鲁迅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基地。”滕道香说,“这与我们社区的初衷不谋而合。建成后的‘鲁迅楼’楼上、楼下各有4间房,初步打算将其中两间作为24小时图书馆,另两间用来展览鲁迅生平展故事,还有四间可供办书画展、读经班、古筝班、国学班等社区公益事业。”为了打造社区鲁迅纪念馆,鲁迅园社区的工作人员已经搜集了大量关于鲁迅生平以及与南京渊源的素材,派遣摄影组去鲁迅老家拍了很多影像资料,与区文化局等部门合作开展专业的布展设计等。预计,这家社区鲁迅纪念馆今年内就可以向市民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