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6-02-26 10:41来源: 作者: 点击:次
近日从2016年昆明市水务工作会议上获悉,为实现这一目标,全市水务部门将科学谋划“十三五”水务改革发展,努力构建防洪抗旱减灾、水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调控、水环境保护、水管理服务及水民生扶贫保障五大体系,为昆明在全省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坚实水务保障。
城市再生水利用率达30%以上
水是城市的发展之基,也是经济发展的生命线,未来五年,在全市水务的发展建设中,昆明将坚持“量水发展、以水定城”,以提升水务支撑保障能力为主线,以深化改革开放为动力,把民生水利作为重点建设内容,把严格水资源管理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战略举措,突出加强薄弱环节建设。为实现人水和谐,全市将进一步强化“三条红线”刚性约束。在全市实行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行动,强化政策支撑,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在总量控制方面,在国家、省江河水量分配的基础上,完成市域范围内的江河湖泊水量分配;继续推进规划和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制度,建立红、黄、绿分区用水总量动态评价机制,实行分区管理制度。建立水资源承载能力评价与监测预警机制,形成水资源节约保护和高效利用的倒逼机制,确保“十三五”末全市用水总量控制在33.88亿立方米。
在强度控制方面,将全面实行取水许可和城市公共供水非居民用水户计划用水管理,以行业用水定额和节约用水目标为依据,从严核定年度计划用水量;全面推进农业、工业、服务业和城镇生活节水,大力实施雨洪资源利用、再生水利用工程,确保“十三五”末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到40立方米以下,公共供水管网漏损率在12%以下,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0.55以上,主城、县城(区)和建制镇污水处理率分别达到95%、85%、80%,城市再生水利用率达到30%以上。
在政策支撑方面,开展水权初始分配,探索水权交易机制及平台建设,建立健全取水计量、水质监测和供用耗排监控体系,提升市、县两级整体水资源管理能力。大力推行合同节水管理,开展水效领跑者引领行动,推进完善节水财税优惠政策,将把节水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绩效考核,建立节奖超罚的长效机制。
构筑生产生活供水安全保障网
今后,全市将完善水利基础设施网络,抓紧补齐水利短板,新开工滇中引水昆明受水区工程、柴石滩大型灌区工程、瀑布公园—七水厂—松华坝等16件河湖水系连通工程,建设4件中型、38件小型水库,40万农村人饮巩固提升工程、15万件农村“五小水利”、10万亩节水灌溉、30条(段)河道治理等项目,构建以滇中引水受水区为核心,大型工程为龙头,中型水库为骨干,小型工程为基础,“五小水利”工程为补充,连通工程为纽带的生产生活供水安全保障网。
力争2020年农村集中供水率85%以上
当下,全市已全面打响精准脱贫攻坚战,水务部门将聚焦脱贫攻坚目标,大力发展民生水利。按照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要求,加快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对已建工程进行配套、改造、升级、联网,进一步提高农村集中供水率和水质达标率。力争到2020年,全市农村集中供水率达到85%以上,水质达标率达到70%以上。税务部门将加快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推进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因地制宜兴建“五小水利”工程,为贫困地区群众生产生活水平的提高奠定坚实的水利基础。继续抓好中小河流治理、山洪灾害防治、病险水库水闸除险加固,加强重点易涝区治理,构建更为完善的防洪排涝体系。
全面推进滇池等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
全市将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加快水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滇池、牛栏江、普渡河、南盘江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推进重点区域水土流失治理,加快坡耕地综合整治和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加强以云龙、松华坝、清水海为重点的市级和县、乡、村饮用水源管理保护,继续推进水生态文明和“海绵城市”建设,加大中水利用、雨污分流、清淤保洁和岸线整治力度,重视城市内涝、城市供水和清水城市宜居环境建设。
全面推广农田水利改革试点经验
改革最能激发发展活力,下一步,水务部门将坚持两手发力,深化水务市场化改革,将坚持政府主导和市场参与协同发力,推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创新,全面推广农田水利改革试点经验,助推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发展,促进农业农村改革。扎实推进水资源管理体制、水行政管理体制、水价等改革。在财政加大水利投入的基础上,深化水利投融资改革,创新融资方式、拓展融资渠道,鼓励社会资本投资水利。
加快推进智慧水务建设
今后,全市还将坚持依法治水科学管水,推进智慧水务建设,加大水利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不断完善水务信息综合采集系统、水务信息骨干网络和数据库建设,加快昆明市再生水利用设施数字化管理平台建设进度,启动在线监控终端设备建设,构建完善的再生水监管体系。同时,加快水务立法进程,推进水务综合执法和依法行政。坚持多规合一,保障水务规划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城乡建设规划等的协调统一。加强水务人才、基层队伍和水务管理能力建设,更加重视城市水务和农村水利的有机融合。加快防汛减灾、水土保持、水资源管理、节水灌溉等水务信息化步伐,抓好基础理论研究、应用技术研发、高新技术应用和科技普及推广,不断提高水务科技创新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