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5-11-25 11:55来源: 作者: 点击:次
谁能想到,有城市“生命线”和“大动脉”之称的地下管线,在南京这座城市的现有长度足可以绕地球1.2圈!庞杂的地下管线究竟有哪些种类,每种管线的长度以及分布又是怎样?这些问题如今都首次得以清晰——
全市地下管线总长5.2万公里
昨日,南京市规划局宣布,通过3月以来全面开展的基础信息普查,目前可知在南京的城市道路、绿地、河道两侧等公共区域内,埋着近20种、总长度超过5.2万公里的管线,包括电力、信息与通信、给水、排水、燃气、热力、工业管道等管线及其附属设施八大类,以及各类综合管廊。这些管线在南京加起来可以绕地球1.2圈。截至10月底,南京已完成管线物探约5.1万公里,约占预估管线总长度的99%;地下管线地理空间信息系统已入库管线长度约2.2万公里,约占预估管线总长度的42%。
南京市城市地下管线数字化管理中心主任陈斌介绍,城市地下管线是默默付出的“地下工作者”。以去年为例,南京市城区夏季高峰每日用水量是280万吨,如果不通过自来水管道运输的话,每天需要70万车次的罐车运输(4吨/车);去年冬天,南京冬季用气高峰每天用气量达到319万立方米,按照家用15公斤气瓶计算(6立方米),每天需要运送53万瓶。
但长期以来,地下管线管理体制和权属复杂,涉及中央和地方两个层面30多个职能和权属部门。管线数据因此也十分散落,地下管线普遍现状不明,“家底”不清。
用大数据摆脱睁眼瞎
去年12月,国家五部委发文要求展开全国层面的地下管线普查。陈斌说,这犹如给“城市血管”做一次全面“体检”,以发现里面潜在的“疾病”,“对症下药”,早预防早治疗,保持畅通无阻。为摸清“地下家底”,南京市先后斥资1.85亿元,从人力到物力都进行了大量投入。
昨日,记者亲见地质雷达路上探测的情形。在南京市规划局大门外,南京市测绘勘察研究院工作人员冒雨演示探查过程,他手推黄色的两轮地质雷达不断往前走,深入到岩层的电磁波讯号,则源源不断向捆绑在仪器上的电脑送回反射数据。“这是从意大利引进的仪器,一台40多万元。”工作人员说,共有十多台地质雷达在南京的大街小巷内探查。
这一轮工作结束后,再通过测量、内业、二级检查、全程监理、质检验收等程序,最终形成“南京市地下管线地理空间信息系统”,可满足查询、统计、入库、更新等数据管理功能,能实现三维展示、打印供图、IPAD应用等辅助应用功能,并可为管线单位提供查询、统计服务。
“养”好数据,新铺管线要报户口
地下管线普查可以减少城建项目投资。根据不完全统计,2009年至2012年,南京城建项目管线探测费用均在2000万元以上。由于建设周期、建设主体不同,各城建项目之间存在重复购买管线数据的情况。地下管线数据库建立后,可减少重复投资,并更具现势性。
南京市测绘勘查研究院负责人说,他们专门成立230人组成的管网信息工程事业部,探测普查工作开展至今,江南四区取得了6000多公里地下管线数据,已经免费为市水务集团排水公司的“江心洲污水处理厂低浓度进水原因调查”、南部新城开发建设管委会的“红花机场地区管线综合规划”、市城建项目储备中心的“胜利村路拓宽改造工程”等项目提供管线普查数据成果,合计提供管线长度约632公里,减少政府重复投资约525万元。
陈斌也坦言,地下空间持续“透明化”,还有赖把数据“养”好。“管线数据时效性强,新建、改建或扩建管线工程会带来管线数据变化;由于自然沉降、周边开挖等因素,管线数据也会发生变化。所以,需要对探测普查成果进行及时维护、管理。”同时,五部委还要求今后新建或改建的城市地下管线工程覆土前的竣工测量成果,应及时报送城建档案管理部门,实行综合管理信息系统的动态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