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景区改名琅琊阁只为抱大腿

时间:2015-11-20 10:15来源: 作者: 点击:

电视剧《琅琊榜》热了,梅长苏火了,和“琅琊”沾亲带故的景点闻风而动……安徽滁州琅琊山悄然将景区里的明代古建筑“会峰阁”改名为“琅琊阁”,引来广泛争议:什么热火就贴什么,连历史、幻想都不分,置我国的历史文化于何地?

历史景区改名琅琊阁只为抱大腿

哎,这满地的节操还真不是琅琊山一家掉的。且不说《爸爸去哪儿》录制后的各种“景点”,前几年《阿凡达》火的时候,张家界还发明了一座“哈利路亚山”,再早几年,各类虚虚实实的“名人故里”引发各地争抢,别说花木兰、梁山伯、祝英台,连西门庆故里都有人抢,节操重要么?重要么?重要么?


将始建和得名于明朝的“会峰阁”改名为“琅琊阁”,滁州琅琊山管委会方面最新的解释是“应游客需求”所致。据此前报道,电视剧《琅琊榜》的热播,使得至少江苏、山东、安徽三省都有地方打“琅琊”的主意,无论是琅琊阁还是琅琊山,都想着抱这部热播剧的大腿。但就眼下的舆论关注度看,虽然颇受争议,但改名无疑让滁州琅琊山在这场知名度推广大战中占据了先机。


不过,滁州琅琊山并非第一个弃历史(显然,建明代的会峰亭(阁)更具历史渊源)而拥抱影视热点的地方。2010年初,因美国大片《阿凡达》的热映,湖南的武陵源景区就抱了一回洋大腿,更将具本土道教文化意味的“南天一柱”改名为“哈利路亚山”,同样在当时引发争议。值得一提的是,当时景区相关负责人给出的理由也是“顺应景区原住居民和广大游客的心声”。虽然张家界旅游局方面事后又解释说,这场改名的“民间行为”是为了证明“哈里路亚山”的原型是张家界,但无论如何在当时还是让张家界火了一把。景区管委会等部门工作人员日前向南都记者证实,“哈利路亚山”的名字现在还在使用,特别是在东南亚线路推广中,使用还是很多。


“关键是(这些影视作品)能火多久,能不能成为经典的问题。”旅游专家、北京旅游学会副秘书长刘思敏昨天接受南都记者采访时分析说,借助热播电视剧或者电影来传播产品,本是旅游产品开发和营销中重要的路径,但这类营销和影视本身有一定的关系,比如是拍摄地,或者有文化关系。涉及改名琅琊阁,“这样做很可能就改变了文脉,到底是会峰阁更持久,还是琅琊榜的影响更持久?”“实际上(更好的选择可能是)借琅琊榜来营销琅琊山,未必要改名。”


除了借势热播剧,苏、鲁、皖三地对“琅琊”的争夺,说到底也是争夺历史文化资源的一种体现。之前有报道提到,相比《醉翁亭中》明确提到的“琅琊也”,另外两地的网友也在争相考证“琅琊”的历史渊源,似乎总是要与“琅琊”扯上联系。其实类似的争夺大战在过往已路见不鲜。比如,当年安徽涡阳、河南鹿邑、甘肃临洮三地争“老子故里”;湖北襄阳、河南南阳争诸葛亮躬耕地;甚至还有2010年前后一度传出的山东阳谷、临清和安徽黄山两省三地“争西门庆故里”,以致有媒体当时惊呼:“西门庆的春天是咋来的?”


抱历史名胜或者文化名人的旅游开发,是个常见的套路;但这招也非一试就灵。早在2012年,就有媒体报道过“山西娄烦孙大圣故里烂尾”、河南汝南“梁祝故里开发何以无疾而终”的消息。汝南梁祝镇政府办工作人员日前向南都记者证实,直到现在,围绕梁山伯与祝英台土墓的旅游开发仍没有进展,而当年有关方面一度号称要围绕梁祝城打造千亩“传承东方爱情文化的景区”。


盘点这些高调而生却又昙花一现的“名人故里”规划,其共同点就在于往往是围绕这些名人“想得太多”,真的投入太少,而且很多都依赖于民间资本,一旦投资人冷静下来或者资金不到位,就会“烂尾”。前述梁祝镇政府工作人员就表示,导致梁祝故里开发无疾而终的一个很重要原因,就是投资人的设想未能在公司董事会上通过;而孙大圣故里的开发公司负责人则坦言只能“挣了钱就投进来,没钱了就再去挣”。


“争了半天做不出产品,也是白搭。”刘思敏表示,从旅游产品开发的角度看,最关键不是真假,“如果是真的,名正言顺,但如果产品开发得好,也可以以假乱真,这需要智力、财力(的投入)乃至天时地利,就像花木兰的故事、熊猫的故事,为什么迪士尼做了就火了,关键是看有没有创意”、“要尊重历史规律,不是投入多少钱就搞能定。”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