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泰宁:建筑创新的基本点是“立足自己”

时间:2015-04-21 18:01来源: 作者: 点击:

中国工程院院士、建筑设计大师 程泰宁

大高楼、霓虹灯、宽马路、中央商务区,几乎在国内的每一个城市中,我们都能看到这样的景象,千城一面,山寨建筑遍地开花。在2015建筑设计国际论坛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建筑设计大师程泰宁指出,千城一面和文化特色的缺失,反映了当前建筑设计领域中的诸多问题,也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价值取向和评价标准的同质化、西方化,则是产生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

唯西方“马首是瞻”成惯性思维

作为中国第三代建筑大师群的代表人物之一,程泰宁在论坛的一开始就直切主题,话语犀利,他转述了一位国外建筑师的话:“中国的城市建筑毫无自身特点,中国建筑设计亟需考虑环境,否则就是毫无意义的复制品,甚至是垃圾。”

程泰宁认为,五四以来,中国文化“破旧”未能“立新”,在中国现代文化未能形成自己体系的情况下,人们习惯性地接受西方强势文化的影响,自觉或不自觉地把西方的价值取向和评价标准作为自己的取向和标准。在文化交流碰撞中失语,是文化领域中一种颇为普遍的现象,在文艺、科技及建筑领域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多年来,西方流行什么,我们也流行什么。”程泰宁举例说,“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都曾经风行中国,当下,以“消费文化”作为载体的西方后工业社会文明的价值观也已经在影响我们。另外,景观空间、图像化建筑,吸引了不少眼球,“非线性”、“超三维”又成了一种时髦。在建筑创作中“唯西方马首是瞻”,以他人之新为新,已经成为一种惯性思维。也就是说,价值取向同质化、西方化在中国已蔓延成一种集体无意识现象。

建筑不是“被消费”的目的物

“什么是中国特色?在很多人心中仍然是疑问。”程泰宁一语中的地说。事实上,尽管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在文化界、建筑界谈论“中国特色”的人多起来了,但事实是,赶时髦者众,认真思考者少。

程泰宁认为,价值取向同质化,再加上体制上的诸多原因,使得不少建筑师一直在看领导和开发商的脸色做设计。他引用伊波利特·丹纳在《艺术哲学》中说的话,“群众的思想和社会风气的压力给艺术家定下了一条发展的路,不是压制艺术家,就是逼他改弦易辙”。在这个资源密集型、资金密集型的行业里,作为乙方的建筑师们,话语权有限,这从设计费占项目总产值的比重就可见一斑,建筑师们的设计经常会遭遇被动“变更”的情况。

当然,除了这些障碍外,建筑设计师们的“失语”也有自身的问题。程泰宁认为,中国当代建筑创新的基本点是“立足自己”。

但是,立足自己不是自我封闭,相反,在全球化语境下,建筑师们需要对中西方文化进行全面深入比较和思考,互补互生,相辅相成,立足自己,转换提升,从而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跨文化发展,这是一条现代建筑发展创新的必由之路。”程泰宁说。

最后,他提出,建筑不是纯艺术,更不是一种“被消费”、“被娱乐”的目的物,建筑创作只有从建筑的本体出发,从一种社会责任出发,才不致失去它创作的魅力和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