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3-09-10 10:35来源: 作者: 点击:次
【】
2003年6月,禅城区工商联成立。十年间,区民营企业成为禅城经济发展的最重要力量。取得辉煌成就的同时,禅城民企也在产业和城市的双转型中迎来不小的挑战:产业更新成本提高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产业生存和扩张空间趋紧,科技、金融、信息化等浪潮涌动。十年间,禅城民企有过徘徊、迷茫,也危中寻机逐渐摸索出自身转型的新路径。
上周五,禅城区工商联·区总商会举行三届三次执委扩大会议,回顾十年来的历程和成绩,并选举集成金融控股集团董事长张铁伟为新任,叶德林为荣誉主席。总结和交棒的同时,禅商也吹响再出发的号角:凝心聚力再迈步,借势升级谋跨越。
解码禅商
实业为基创业不息
禅城民企在经济发展中占据着核心地位。2003年建区之初,民企实现工业总产值281.45亿元,到2012年已达到1163.66亿元,翻了4倍。民企占全区企业总数97%以上。2012年,禅城工业产值超亿元的108家企业中有105家是民企,工业产值超30亿元的5家全是民企。
在这样的背景下回看禅商十年,意义深远。尽管禅商还未能形成的理论成果,但回顾发展历程,一些特质脉络清晰:他们是改革开放后在市场浪潮拼搏中涌现出的一批企业家,他们植根于扎实的实业基础,他们继承了佛山计划经济时代的产业优势和基因,如陶瓷、电子、机械,也在市场开拓中不断丰富结构,如商贸、服务业。在性格上,与粤商一样,他们低调、稳健、敢闯。
回顾禅城民企的发展历程不难发现,实业的基因一脉相承。区工商联党委书记、第一副主席谢国伟说,建区之前和建区之初的专业镇时代,他们在、纺织、不锈钢等领域开疆拓土,走向全国、全球。近年的城市转型中,部分企业将生产环节迁出,禅城成为陶瓷、不锈钢等产业的全国性商贸会展和交易中心。得益于城市的发展,商业、金融等服务业也成为传统产业转型的方向。期间,禅城民企历经多次经济大环境的低谷,也承受自身调整、转型之痛,但归根结底,未离实业之基,未停创业之举。
“禅城乃至佛山的发展都来自产业的历史,三十多年来靠民营企业家的勤劳和智慧成就区域的发展。禅城的企业家保持着很好实业心态、精神和发展信念。”禅城区区长刘东豪这样形容禅商。
禅商转型
直面挑战改变自己
禅城是城市中心区,面积只有150平方公里,随着城市的扩展,产业纵深发展空间不足。近几年来,禅城民企比其他地区的民企更感受到发展转型的压力和挑战。大制造的生产线陆续迁出,企业经营成本上扬,环保、限货等掣肘越来越多。从专业镇、大制造时代到城市经济时代,一批禅城民企在城市转型中寻找适者生存的新路,一批佼佼者脱颖而出。
在陶瓷产业越来越受到环保政策所限的危机中,蒙娜丽莎以创新开创陶瓷界的薄板时代和低碳革命,副总裁萧礼标认为,这将是改变行业发展格局的一次创新;新光宏锐电源公司,从一层厂房到上楼,在华南电源创新科技园与同行抱团,董事长白维说,这次整合产业上下游的抱团,将打造与施耐德、艾默生等行业巨子争雄的巨舰。霍锦添跳出了不锈钢产品不离板管门的固定思维,在工业机器人制造领域闯出一片天地。这样的例子,在禅城民企中还有不少。
“禅城发展到今天,需要企业顺应城市发展大势不断转型。”副区长梁炳军说,城市发展的不同的阶段有着不同的,如今正需要结合城市人才、资源聚集的优势和三旧改造,发展适合上楼的软件、电商、生产性服务业等产业,禅城民企有着深厚的产业基础和丰富的市场经验,希望在代表产业方向的、能上楼的产业领域大胆探索。
“十年后面对转型大势,禅商需要更有胆识、更踏实。”部分企业家和学者说。如近年来,南海、顺德的民营企业在抱团发展、科技创新、产业金融等方面不断有新的尝试和成果,这正是禅城企业家需要借鉴的。
再觅新机
借力城变聚焦旧改
城市转型对企业发展空间有压迫也有机遇。刘东豪表示,禅城区将为民营企业创造更多发展机会,造就更多成功企业。
近几年来,禅城企业家将触角伸向了片区建设和第三产业。绿岛湖都市产业区、瓷海和一些综合体开发中都出现禅商身影。禅商近年参与参与这类建设投资以百亿元计。梁炳军说,禅城正通过城市升级拓展新的空间,希望工商联和禅城企业家更有作为。一是农村新空间的开拓,此前的投资不少是以农村的三旧改造为切入的。农村的另一空间是土地流转,这方面禅城有过家博城、王府井项目的探索,但更大规模的流转还需要完善制度。其二便是季华路、禅西新城、奇槎片区和城市中轴线等几个热点区域,这是城市发展的重点区域。
“企业家能抱团参与重点项目的开发建设,单打独斗力量单薄,但抱团的实力和影响力完全不同,在这方面,希望禅城企业家能学学顺德、南海。”梁炳军说。
(文/佛山日报记者何宁 通讯员卢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