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青:在“钢筋水泥丛林”中栽培生命之树

时间:2016-08-10 01:18来源: 作者: 点击:

深圳市建筑科学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叶青

“绿色建筑”在当今已经成为流行词语,但谁能想到,早在二十几年前的深圳,就有一位女建筑师在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领域开疆拓土。她就是深圳市建筑科学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叶青。

身为国有科研企业的掌舵人,叶青在繁忙的工作之余还兼任了多个环保社会职务,不遗余力地为环保布道。她的名字也寓合了她一生的绿色事业——在“钢筋水泥丛林”中栽培一棵棵生命之树。

开创建筑节能的“深圳模式”

1993年,叶青甫一毕业就来到深圳市建筑科学研究院。“应该说追上了深圳第二个春天的梦。”她这样形容自己最初的选择。

20余年来,在自身不断成长的同时,叶青带领深圳建筑科学研究院坚定不移地走低碳之路,从一个不到30人的地方小院成长为年收入过亿元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并开创了建筑节能的“深圳模式”。叶青和她的团队以行动击破了“省钱不如赚钱”的误区,他们参与的节能建筑每年直接节约电费2亿元,相当于省下了一座中型发电站。

“以建科大楼为例,这座深圳著名的绿色建筑是由我们院自行投资、设计、建设、运营管理的。它的最大特点就是用低成本的方式探索适合中国特色并具有南方气候特点的绿色建筑。”叶青介绍说。

建科大楼本质上是基于共享设计,左邻右舍共享城市的土地,共享清风、绿野、柔光、细水;大楼里1/3的会议室是在室外花园,不仅有屋顶花园,还有菜地,员工可以自己种菜带回家;更重要的是,在办公空间中通过自然采光、自然通风,提升办公效率,让更多的人愉悦。建科大楼建成运行后,用电水平仅为深圳同类办公楼的40%、照明用电只有29%,大大低于设计预期。

“我们评价一个地方的生态环境可以有多个指标,但都不如居住者10个字的亲身体验——蓝天、青山、绿水、碧野、柔光。”叶青和她的团队将自己的办公大楼作为生态设计的试验田,在这里感受到大自然给予的惊喜。叶青说:“流浪狗来了不肯走,每天下午茶时麻雀飞来和员工一起分享花生、毛豆,人、动物、植物共享大楼空间。它体现了我们对生命的尊重、对环境的热爱,反过来也是我们人类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探索。”

不遗余力为环保布道

早在2005年,叶青就以国际建筑师协会可再生能源委员会委员的身份,参与了深圳经济特区建筑节能条例的制定,并为建设绿色深圳提出意见建议,这座城市也给予叶青极大的回馈。“无论是在为政府做项目的过程中,还是在人大常委会的平台上,我的许多建议都被很好地采纳。能够为深圳迈向‘绿色建筑之都’出一分力,我觉得特别幸运。”叶青说。

“深圳打造‘绿色建筑之都’最可圈可点之处在于,这是一片改革创新的热土。从政府到市民的创新意识和环保意识都很强。这里的人们勇于自我突破,也很早就认识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并开始了探索。”在叶青看来,这种探索是对原有很多技术条件、管理规范的突破和尝试。从土地规划、审批到工程建设,再到优惠政策,城市的方方面面都得到提升,造就了一大批优秀的企业和优秀的作品,这是一个城市共建的过程。

“除此之外,深圳的气候条件、比较发达的经济情况和市民的高素质也是其能够在全国率先推进绿色建筑的优势。如今,深圳已经成为世界上最集中的绿色建筑聚集地之一。”叶青说道。

愿在这座城市中慢慢变老

作为深圳市人大常委会委员,叶青一向以敢言和善言著称。尽管工作非常繁忙,可是只要人大常委会有活动,她肯定参加,并且花大量时间做足功课。“当代表不能光会提问题,还要通过自己的专业知识和认真细致的调研,客观地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人大代表的头衔带给叶青的不仅仅是荣誉,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而这份责任感源于对这座城市的热爱。

作为一名建筑师,叶青用诗意的语言给她热爱的这座城市描绘了一座未来蓝图——首先,它能够让人静下来,享受清风、细水、绿野、柔光,能让人愿意在这座城市安家;其次,它能够让人飞起来,充满活力和效率,让这里的生命更加高效,资源更加高效;最后,这座城市要与文化共生,能让我们与家人朋友愿意在这里一起慢慢变老。

这是叶青心中理想的生态城市,但不可否认的是,生态与城市本身就是两个矛盾的词。“城市是最大的人工环境,一旦动土就会破坏生态。所以,生态城市寄希望于用现代的科技进步和我们对环境的尊重、认识,用科技的方法在人工的城市与自然的生态之间再构一个新的平衡。”叶青说,“生态城市应该是全人类可持续的追求幸福的载体,需要政府、市场、技术从业人员及社会每一分子共同为理想去推进。”

预留gg3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