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灾害类型及特征

时间:2015-03-12 08:34来源: 作者: 点击:

【学员问题】地质灾害类型及特征?

【解答】地质灾害类型多时,则可分节描述地质灾害类型及特征,列表反映,文字指出整体、共性特性;

地质灾害的主要类型有:滑坡、泥石流、崩塌、地面塌陷、地裂缝、地面沉降、地压灾害等,根据地质灾害类型分类描述。

(1)滑坡

查明滑坡构成要素及变形的空间组合特征,确定其规模、类型、主要诱发因素,预测发展趋势,评价其对矿山工程项目的危害,提出拟采取的防治措施。

①滑坡发育位置、地形地貌及规模(长、宽、厚,单位:m,估计方量,单位:m3);

②滑坡的构成要素(滑坡周界、滑坡后壁、滑坡前缘、鼓丘、裂缝等)、变形的空间组合特征和变形迹象;

③滑坡区地质条件(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及其组合关系等)、地下水、泉点及流量、地表水及湿地;

④滑坡类型、诱发因素,结合地质条件和降雨特征分析滑坡形成机制及发展趋势;

⑤灾害史:危害范围、对象及危害损失及处置情况;

⑥当地整治滑坡经验;

⑦附典型点剖面、照片,附表(滑坡特征表)。

(2)泥石流

查明泥石流形成的地质条件、地形地貌条件、水流条件、植被发育状况、人类工程活动的影响,确定泥石流的形成条件、规模、活动特征、侵蚀方式、破坏方式及程度,预测泥石流的发展趋势及对矿山工程项目的危害,提出拟采取的防治措施。

①发育位置及规模(流域面积,单位:k㎡)

②地质条件:地层、岩性、风化程度、地质构造;

③地形地貌条件:沟谷长度(长、宽,单位:m),沟岸坡度,纵坡降(%),山坡坡度及植被发育状况,划分泥石流的形成区、流通区和堆积区,并描述三区特征;

④泥石流物质组成,堆积扇分布范围、形态,堆积层次、厚度、粒径,堆积历史、速度,一次最大堆积量估算;

⑤汇水条件,流量(l/s)及特征

⑥固体物质补给来源及方式:沟床类、坡面侵蚀类、重力类及人工土堆积等,沟谷内滑坡、崩塌、岩堆发育情况;

⑦泥石流活动历史、活动特征(时间、频数、规模、冲淤、变迁)、破坏方式及程度;

⑧结合地质条件、降雨条件(暴雨强度、点降雨量)和水动力条件及人类活动情况(开矿弃渣、修路地切坡、砍伐森林、陡坡开荒、过度放牧等)分析泥石流形成机制及发展趋势;

⑨灾害史:危害范围、对象及危害损失及处置情况;

⑩附典型点剖面、照片,附表(泥石流特征表)。

(3)崩塌

查明与斜坡崩塌相关的岩性组合、坡体结构、高陡临空面发育状况、降雨情况、地震、植被发育情况、人类工程活动等因素,确定崩塌的类型、规模、运行机制、危害等,预测崩塌的发展趋势、危害等,提出拟采取的防治措施。

①崩塌区发育位置、地形地貌、规模(长、宽、厚,单位:m,估计方量,单位:m3),崩塌体大小和崩落方向;

②崩塌区地质条件(岩性组合、构造部位、坡体结构、风化程度、节理裂隙、临空面发育状况);

③崩塌的类型、成因分析(地貌、岩性、构造、地震、采矿、爆破、开挖、温差变化、降雨冲蚀浸润等)和运动机制及发展趋势;

④灾害史:危害范围、危害对象、危害损失及处置情况;

⑤当地防治崩塌经验;

⑥附典型点剖面图、照片、附表(崩塌特征表)。

(4)地面塌陷

查明形成地面塌陷的地质环境条件,确定地面塌陷的成因类型、分布、危害、形态特征,分析重力和荷载作用、震动作用、地下水及地表水作用、人类工程活动等对塌陷形成的影响,预测地面塌陷的发展趋势,提出拟采取防治措施。

①发育位置、分布特征、变形特征及规模(长、高或直径,单位:m),对附近建构筑物危害情况;

②形成塌陷的地质条件(地层岩性、地质构造)、水动力条件、采矿活动;

③成因类型:

自然成因:岩溶塌陷(土洞塌陷),阐述岩溶发育规律、规模、地下水动力条件;

人为成因:采空区塌陷,阐述采矿强度、采空区发育情况、采空区稳定性、地下水抽排开采等;

分析重力和荷载作用、地震与震动作用、地下水及地表水作用、人类活动(采矿、开采地下水)等对塌陷形成的影响,对溶洞、土洞和采空区的发育位置、规模进行阐述,并分析其形成机制和发展趋势及可能发生塌陷的范围,圈定塌陷区、影响区;

一般认为,对于开采后地表形成的变形曲线,经常采用的有以下两种:

一种认为,根据大量实测,反映地表下沉分布规律的是负指数函数经验公式,其关系如下:

式中: —地表移动盆地主断面上任意点的下沉值,mm;

—地表最大下沉值,mm;

e —自然对数的底;

Z=X/L

L—移动盆地的半长,m

X—地表任意点到最大下沉点的距离,m;

和b—待定系数。

另一种认为,通过分析一系列实测资料后,水平煤层初次开采后,地表上某点A的下沉可用某一函数f(x)来描述,函数f(x)称为A点的影响曲线。而且认为此影响曲线与概率中的正态分布曲线近似。地表移动盆地的剖面线(即地表的最终下沉曲线)可以用这一正态分布曲线的积分曲线来表示。即

—距开采边界点为x的地表点的下沉值,mm;

—地表最大下沉值,mm;

r—主要影响半径,m.

以上公式参考《矿山压力及其控制》(工业出版社)。

④灾害史:危害范围、对象、危害损失及处置情况;

⑤附典型点剖面、照片,附表(地面塌陷特征表)。

(5)地裂缝

查明地裂缝的分布、组合特征、成因类型及动态变化。对多因素产生的地裂缝,应判明控制性因素及诱发因素,评价地裂缝对矿山矿山建设及矿山生产的危害及影响,并提出防治措施。

除地震成因的地裂缝外,对其它诱发因素产生的地裂缝应分析过量开采地下水、人工蓄水以及不良土体地区农灌地表水入渗;松散土类分布区潜蚀、冲刷作用、地面沉降、滑坡等作用的影响。特别是地裂缝展布与地下采空区变形的关系,地裂缝生成与采矿大面积疏排地下水的关系、与爆破振动的关系等。

①地裂缝分布、组合及变形特征,裂缝走向、平行或交叉组合、条数、长、宽及可见深度(单位:m、cm)等;

②阐述地裂缝发育区地层岩性、地质构造、节理裂隙发育情况

③地裂缝动态变化及发展趋势;

④控制和诱发因素;

⑤成因分析:地震、地下水过量开采、地下采矿、不良土体的地表水入渗等;

⑥灾害史:危害范围、对象、损失及处置情况;附照片、附表;

⑦与崩塌、滑坡、塌陷配套之地裂缝不能作为单一灾种对待,归入相应灾种。

(6)地面沉降

查明评估区所处区域地面沉降区的位置、沉降量、沉降速率及沉降发展趋势,形成原因(重点是地面沉降区与采矿大面积疏排地下水的关系、地面沉降区与采空区的关系,以及构造沉降等),评价地面沉降对矿山生产及周围环境的影响,拟采取的防治措施。

①阐述其位置、沉降量、沉降范围、沉降速率、动态变化及变形特征;

②描述沉降区地层岩性,第四系沉积类型、厚度、埋藏条件,软弱压缩层分布、埋深及工程地质条件,地貌特征;

③沉降区水文地质条件,地下水动态,地下水开采情况(主要针对松散孔隙水含水层开采强度);

④根据地质条件、人类活动情况分析地面沉降形成原因(开采地下水、卤水,地下采矿,开采石油、天然气,构造沉降,不良土体不均匀沉降等)和发展趋势,评价其危害范围、对象、损失及处置情况,附表(地面沉降特征表)。

(6)地压灾害

根据评估区实际情况查明所处区域受地压灾害主要表现为采场顶板大范围跨落、陷落和冒落,采空区大范围跨落或陷落,巷道或采掘工作面的片帮、冒顶等的形式。

①阐述其发生的原因。如引发冒顶、片帮的主要原因为采矿方法不合理和顶板管理不善,缺乏有效支护,检查不周和疏突大意,浮石处理操作不当,地质矿床等自然条件不好,地压活动等;

②描述影响的地质因素。如岩性、风化作用、地下水、软弱结构面、岩体结构类型等主要地质因素;

③以上可列表说明。

以上内容均根据学员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整理而成,供参考,如有问题请及时沟通、指正。

预留gg3